第一部 煮海 第三十四章 黄裳三相(1/2)
吕祖安对临安其实印象不深。除非极大的几个资源型客户,一般他也是不太见人的。自有吕祖泰和几个掌柜的出面招待。多数时候,自家还是约了吕轻侯各处街上随意走走。
这日忽然想到要去国子监,因为听说黄裳就在这儿上班。作为《九阴真经》的粉丝,吕祖安当然对其发明者崇拜不已的。初次在这个时空听到黄裳时候,还曾激动不已。
纳尼,这个黄裳还活着?那不要二百岁的老爷爷哈?
后来算是闹明白了,原来黄裳在两宋就有三个。其中北宋末年一个,南宋淳熙年间两个,而且还是一文一武。
通读过道藏经书的黄裳是北宋徽宗朝的端明殿学士,其人字晟仲,福建南平人。也是个寿星,一直活到建炎三年,八十七岁才走人。这个黄裳“颇从事于延年养生之术。博览道家之书,往往深解,而参诸日用。”
此外他和明教也有些干系,因为他晚年在福州主持刊印过《政和万寿道藏》,共五百四十函,五千四百八十一卷。所以后来明教刊印经书,也“借用”他的名字,“至于刻版流布,假政和中道官程若清为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监雕。”
至于究竟是“假借”了他的名头,还是真的有瓜葛,其实很难说的。一个事实就是黄裳在福州做知州的时候,正是明教在福建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所以金庸就是在瞎掰。因为就算这个黄裳从《政和万寿道藏》中悟出“九阴真经”,他的对手也不可能是明教的护法或尊者,更可能会是围攻明教圣地的那些九大门派的高手们。
会武功的黄裳是南宋淳熙年间的武举黄裳,其人字元吉,福州宁德人。孝宗淳熙二年武举进士,少年时曾师事陆九渊。三历郡守,在西南守长庆军时,曾大破夷酋。其人“俸入多以给亲旧。任子恩必先其兄之子,而后己子,时人高其义。”
而吕祖安、吕轻侯今儿特意拜见的这个黄裳,却是真正过目不忘的天才人物。其人字文叔,四川剑阁人。倒是天文地理、文韬武略、刑狱钱粮无一不知、无一不晓的大能人物。此外,他还有个帝师的身份。看来,金庸是把仨黄裳整成一个人了。只是,薪水你也发了人家三份吗?
淳熙八年的黄裳也才三十六岁。这次来临安述职,按吏部分派,越明年,他就要外放兴元府录事参军,眼下暂且栖身国子监,忙于交往旧日同僚等人。其实,就是一些公关活动啦。
显然,在吕祖安眼里,这三位黄裳的奇闻轶事,都要着落在眼前这个黄裳黄文叔身上了。所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哪怕这个黄裳已经是天才绝伦了,但他毕竟不会《九阴真经》不是?
其实黄裳更加一头雾水。他从剑阁刚来临安,对岚山的事迹那是一点印象都没有的。只是好奇这个恩荫的家伙找自己干吗?若非顶着吕祖谦族弟的名头,黄裳怕是没耐心陪他唠嗑的。
当然等他渐渐融入临安官场,知道孝宗曾特意召见过吕祖安,其后的岚山更是风起云涌。彼时黄裳对吕祖安的敬仰之情,滔滔如黄河、长江之水不可断绝,自是后话了。
眼下就这么有一句没一句的唠嗑一会,吕祖安索然无味,只得起身告辞。路上再看看更加垂头丧气,无比失望的吕轻侯,只能安慰他:
“咱们这不是认错人了吗。下次一定把那个练成“九阴真经”的家伙给你引见、引见。哈哈,哈哈,哈哈。”
正自没营养地干笑呢,怎么周围这气温一下子这么冷呢?吕祖安很纳闷,身边的吕轻侯也不见了。抬头一看,原来窜到前面拦着一个老者。
那个老者身形高大瘦削,袖筒里笼着双手,戴着顶貂帽,目光犀利。这下子吕祖安明白了,感情所谓气温下降和这位老爷子的气场有关。
其实说是老者也未必,明明就是个壮汉嘛。只是面上风霜之色重了些,明显北方女真人特点。而且这个时代,四五十岁的确也可以归类到老者序列了。
吕祖安看到吕轻侯的紧张样子,就猜到这个老者是谁了,乌延查刺啊。算起来,还要平辈论交的。吕祖安不认为这位老哥会在临安当街shā • rén,特别是自己这样一个喜爱和平的年轻人。
但吕轻侯却不这么认为。根据他的了解,自己舅舅最擅长的就是暴起shā • rén。特别是那些对他、或对大金可能造成威胁的人。至于说有没有杀错,那又怎样?还要他赔钱不成?
义父将来要干的事,对大金来说,那就不能说是威胁了,那是要哈官早饭好不?因此,尽管吕轻侯自己都怕得要死,但还是冲到义父身前。
有俺在,就绝不允任何人伤害义父,哪怕是舅舅也不行!
乌延查刺是作为生辰使出使南宋的,也是自淳熙五年担任正旦使后第二次使宋。间隔也才三年而已,显然是不同寻常。
或说此时宋金两国对待使者的待遇是完全不同的。
南宋使臣到了金国,饮食待遇相当之差,需要自掏腰包才能吃饱。为此朝廷“每岁差贺金国正旦、生辰使副及节属官属,并以朝廷指挥下日为始支破请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