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煮海 第四章 阿掖山(1/2)
吕祖安不愿“质疑”和尚,和尚却不愿放过吕祖安。几次走近观察吕祖安,说居士一看就非凡夫俗子,何不到寒寺随缘一二?便邀请吕祖安三人上山。
刘二祖也被和尚要求陪客,和尚一再向老刘询问他家祖坟所在的山水地理,可定开始冒烟了,不然如何会有这等造化,端的可喜可贺。刘二祖欲待细问,和尚却又不愿多说,只说天机之事,不容亵渎。几人一路闲话徐行,沿途风光自然极好。
阿掖山临海面南,位于后世安东卫东侧,山脉东南伸入大海。山势两臂环报,前面狄水荡漾,山左海鸟呼号极多。主峰在左,不高,却胜在“形势端重,冠于群山,诚一方巨镇也”。
吕祖安前世正经学问了了,杂学着实装了不少。所谓“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那都是从小钻研极深的学问。加上后世网络发达,对风光、山水的巧妙自然也积攒了半吊子。
这两日一直忙着安置一家三口的食、住诸般琐事。因为有欧阳这个女眷在,加之自己也是担心卫生问题,不敢象那些流民一样以天地、洞穴随意卧坐。所以他要把洞穴整修大些,又借了一把破烂斧子砍了几株小树,去掉枝桠,在洞穴前搭上棚子。
此后再收集干草、树叶在洞穴中生火,浓烟滚滚。一时招惹流民不少笑话,或说这2人看着挺有人样子,连火都不会用,可惜了一副好皮囊。他们当然不知道吕祖安是故意的,想要熏蒸一下洞穴,驱赶土中虫子。顺便借火烧了几个碗状容器,这吃饭的卫生就算保障了。
铺垫的干草也是先去海边用海水浸泡过,再拿清水去掉海腥味,然后太阳底下暴晒干透,这才敢踏踏实实地睡了个安稳觉。
刘二祖看他们忙的不可开交,倒也没有蛞躁他做别的事情。和尚就是这么来看过几次,口水嘀嗒若有所思的样子,吕祖安看了的确恶心,却也不便驱赶。
今日还是首次闲了下来,便要被和尚逮去随缘。所谓在人屋檐下,如何不低头?何况和尚也似非恶意,自己也无物可被人惦记。只需牢记无论如何威逼利诱,绝不出家当和尚就成。
当然,也绝不可能舍了欧阳去当尼姑。“和尚摸得、俺也摸得”,这话就太伤人心。
安年儿也不能去做小头陀,虽然相处日短,但毕竟父子连心(?),吕祖安真是舍不得放手了。当下心下计议少定,也就允行。一路渐渐去了忐忑,神魂归位,此时登高望远,就发现这阿掖山的地势实在巧妙极了。
“莫道撇岩石,珍玳各不同。阿掖山果然是个好名堂啊,大和尚可真会选地方。”
和尚耷拉着歪嘴,吸溜着口水。对吕祖安的才思涌动也不诧异,只是深深望了他一眼:
“居士倒是说笑了,此寺建于前唐时期,历届主持皆有增置扩建,距今四百年不止。贫僧无缘参赞因果,也只恰如其会,人生过客而已。”
“过客么?”大和尚语带机锋,吕祖安惴惴然。“难道和尚真有神通?倒要小心了”。
卧佛寺在阿掖山东面主峰的西麓,院内有三株千年银杏树,此时枝桠点点抹上新绿,想必暑夏苍翠,定然清凉可人的所在。院廊东南有巨钟一口,晨鸣暮鼓不断。正中有佛殿三进,正殿巨大卧佛一尊,倒是宝相庄严,比眼前的和尚耐看多了。
至于殿中两列十八罗汉龇牙咧嘴冲着吕祖安示威,吕祖安目不斜视,就当没看见。
寺旁有一潭穴,掩映峭壁之下,据和尚说深不见底,或谓之龙穴。
“潭水极寒,便是夏季虽赤旱炎蒸而甘寒清冽。有道是:点点珠垂非用线,水晶帘底月初圆。卧听松涛海啸起,绿波漫卷波涌来。小居士可万万不可下去嬉耍”。冲虚和尚介绍途中,还特意关照吕安年和刘全一番。
一时到了寺里,粗粗看茶完毕。和尚请刘二祖带了欧阳和吕安年、刘全他们在寺中到处随缘、参观,自己却邀了吕祖安进入内堂说话。
室内陈设古拙简单,一个书案上摆着几本书籍,其他就是几个半旧蒲团而已。中间烧的一个小炉子,和尚点上木碳,再方一个粗陶罐子炖在上面,开始烧水呢。
吕祖安明显发现和尚其实平日舍不得这么显摆的。因为碳炉陈灰不少,陶罐却又极少积垢,这说明和尚的确把他当作特殊人物招待呢。
但这却未必是好事。自己和欧阳莫名其妙来到这个时空,原本想先低调生存下来。等到逐渐熟悉环境了再设法筹谋后路。如今若被人先一步张扬起来,搞不好明天就有官府来人把自己二人抓去当妖孽火烧了,那时找谁哭诉去?
吕祖安心有所思,又对这个时代的一切都不甚熟悉。当下也不知该如何应对和尚的后手,索性先发制人吧。眼见桌案整洁,还铺了一张纸,显然是在书画。
“原来和尚还有这般雅兴?”吕祖安笑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