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煮海 第三章 白衣乌帽(2/2)
有心要吕祖安二人再将紧身旧衣也除了来换他的新衣,只是看二人神色似有不豫,赶紧压下贪欲之念,不敢继续造次。毕竟此地归山东所辖,圣人故里,礼仪之邦。虽说眼下归了我大金,然而南朝气象还是有些的。如是一想,刘二祖倒颇觉自家有古仁人之风了。
虽然上次石坛主没耐烦说清楚“古仁人之风”会从哪个方向刮来,想来应该十分高古的。
从吕祖安做营销的角度看,任何时代,你想要引人关注(当然,官府的关注就免了)、获得资源,那么包装就很重要。甚至对吕祖安这种售卖保健药的人来说,包装比药物的本身更重要。
吕祖安眼见此地灾民越来越多,而刘二祖的粥场不但入不敷出,卫生条件也是极差。久居之后,自家这种后世抗体极弱的人类,难免要受一些莫名其妙的病毒感染。
在这个生病靠挺,吃药靠灶心土,营养又极差的年代,一旦病了,十条命别也挂了九条九。倒是这些土著之人,自小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反而不易生病。
食物上,眼下海边的鲜活鱼贝倒是不少,但此时却也不敢再吃了。无他,那县城还在海底呢,谁知道有多少人命喂了海里鱼鳖。别说吃了怕感染,便是多想想也要恶心的慌。
此时自家三人身无分文,居无定所,举目无亲。唯一办法,只能开发智力风暴啦。
看这刘二祖、霍一、时青等人行事做派,窘迫之间也还略具制度。拐弯抹角地细查才晓得,却是阿掖山卧佛寺的主持冲虚和尚有所交代。
吕祖安心下好生奇怪,冲虚不应该是道士吗,如何就做了和尚?只是冲虚若做了和尚,那么方证去哪了?莫非方证还俗了?
这且不管他。吕祖安终归晓得,自己读的那些小说故事,人物或者有之,但其生平,恐怕就一无是处了。
就像提出“侠之大着,为国为民”,牛逼哄哄的郭大侠,其原型人物郭宝玉,祖上倒是大唐名将郭子仪。他自家的治军本领也的确了得,奈何人品堪忧,郭宝玉是最早战败降了蒙胡的金国大将,也是后来带着蒙胡入侵中原、杀戮同袍的急先锋。
反之也是,曾被金庸狠狠取笑过的南宋襄阳守将吕文德,人家可是一己之身延续南宋三十年江山的“吕家军”统帅,从两淮到襄樊到巴蜀甚至到大理贵州,吕氏“黑炭军”几乎打遍每一支入侵的蒙胡大军。那可是连蒙胡都谈虎色变的精锐骁勇,吕文德更是凭借战功封王的一代牛人。
而号称残暴不仁的金贼,除了初期的确残暴野蛮外,在经过七八十年的“文明进化”后,治下百姓的税赋居然只有南朝一半而已。或者,这也是为何南朝几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
毕竟作家不是史家,他没有给你取证、科普的义务。何况就算史家,自古以来也是睁眼编瞎话,信口开河者居多的。还不说他们,就算是太史公写《史记》,非要说秦始皇妈妈的面首嫪毐的玩意可以樘住滚动的车轮?或说这玩意的真实性终究有多大?又与历史大势有何干系?
难道不是因为太史公自己少了啥零件,这才大发恨声的吗?
而陈寿写《三国志》,更加明码标价。先要看人家送礼的多寡才肯落笔“臧否”人物。基本上,后人送的礼越重,陈寿对其先祖的评价就越是“啥啥啥”了。
吕祖安既然明白这些道理,那么他看人物的眼光自然与众不同。无论如何,先“怀疑”一下应是要得。他比较尊重迪卡尔的哲学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学会“质疑”。根据逻辑学原理,肯定一个结论,需要所有方面都满足;而否定一个结论,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就足够了。
甚至吕祖安觉得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迪卡尔的理性哲学体系去思考、“质疑”每一个人,世上就不会再有“被骗子骗了还为骗子数钱的傻子”,而他前世的保健品也绝无销量可谈了。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汉家上下五千年,历来国情都是“傻子太多,骗子不够用”的格局。不是因为国人不懂“质疑”,而是因为“圣人”太多,根本就不允许你“质疑”。至少,吕祖安是这么认为的。
那冲虚和尚也曾来过流民营几次。黑瘦样子,实在看不出年龄,更加看不到宝相庄严。甚至还会歪着嘴巴,经常口水嘀嗒。
不知道大和尚念出的经文会不会歪?吕祖安暗自腹诽。
不过看周围百姓对和尚的虔诚不似作伪。而身边的时代,也不是后世的开放文明。何况,就算在后世那个所谓“复兴”的兔时代,如果你胆敢胡乱“质疑”,也有“被喝茶”的危险。
吕祖安可不是什么圣贤、斗士,他的思想高度决定着他的“行为刚度”。而他的“行为刚度”,严格来说,也未必真就比豆腐坚硬多少。
因此吕祖安非常轻易地选择妥协,毫无后世“圣斗士”的风范。此时活下去才是根本,所以最好还是不要随便去“质疑”冲虚的人品,因为那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