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隋兴衰四十年3·雄略暴君 > 第十三章 朝廷五贵

第十三章 朝廷五贵(1/2)

目录

隋炀帝刚愎自用,权力意志极强,不仅容不下元老重臣,甚至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心腹,都会痛下杀手。但作为大隋王朝的皇帝,他又不能单枪匹马去治理天下,无论如何总还需要宰相辅佐,大臣协理。隋炀帝这样乾纲独断的皇帝,喜欢什么样的下属?他有着怎样的用人风格?这样的用人思路,对隋朝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前期宰相

要讲隋炀帝的用人风格,当然是看宰相队伍最有代表性。隋炀帝都用什么人当宰相?这在他的统治前期和中后期是相当不一样的。

隋朝建立了三省制,三省长官就是宰相。隋炀帝初年,三省长官是如下几位。

第一,尚书令杨素,他是拥立隋炀帝的大功臣,也是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

第二,尚书右仆射苏威,他是隋文帝时代的老大臣,也是关陇贵族。

第三,内史令杨约,他是杨素的弟弟,出身关陇贵族。

第四,内史令萧琮,他是隋炀帝的大舅子,也是原来江陵萧梁政权的皇帝。

第五,门下纳言杨文思,他是杨素的从叔,出身关陇贵族。

第六,门下纳言杨达,他是隋文帝初年四贵之一杨雄的弟弟。出身皇族,也是关陇贵族集团成员。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大周女皇武则天的曾外祖父。

这六个人构成了隋炀帝初年的宰相集团。这个宰相集团,有三个特点不容忽视。

第一,关陇贵族集团占主体地位,除了萧琮之外,其他五位全都是关陇集团的成员。

第二,杨素家族的势力极其强大,六位宰相之中,杨素家族占了三个。这当然是因为杨素在隋炀帝登基的过程中贡献巨大,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第三,皇亲国戚多。六位宰相中,有两个是皇亲国戚,一位是皇帝的宗亲杨达,另一位则是皇后的哥哥萧琮。这两个人当宰相,恐怕是为了平衡杨素势力,增强皇帝方面的力量。

这个宰相班子是否合理呢?当然不合理。

第一,代表面太窄了。隋朝的疆域由之前关中的北周、关东的北齐和江南的陈朝三部分组成,宰相集团也应该容纳三方面的代表才合理。而这个宰相班子几乎由关陇贵族集团一统天下,过于狭隘,当然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第二,杨素家族势力过于强大,有震主之嫌。杨素为隋炀帝登基立下汗马功劳,杨氏一门也在新政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这样一来,难免会形成君弱臣强的局面,对皇权发展不利。

第三,皇亲国戚势力太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皇帝的压迫。皇亲国戚虽然比一般大臣跟皇帝亲近,但是,也并不安全。因为他们的身份本来就已经非常尊贵,再有了政治权力,就会愈发不好控制。历史上宗室作乱、外戚篡权的事情比比皆是,隋文帝杨坚当年就是以外戚的身份夺取的北周天下。殷鉴不远,隋炀帝当然不会忘记。

综合几条弊端可以看出,这个政府班子很难让人满意。隋炀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从国家的角度讲,他要建立一个东西南北平衡发展的大帝国,当然不满意于一个只代表关陇地区利益的政府;从个人的角度讲,他要当一个全面贯彻自己意志的强势皇帝,当然不允许大臣无论是功臣还是亲戚凌驾于自己之上。这样看来,这个宰相班子肯定得改。

怎么改呢?既然杨素家族势力最大,那就先拿杨素开刀。大业二年(606),隋炀帝逼死杨素,杨约受到连累被免官,不久也死去了。而杨文思当时已经年近七十,年老体弱,本来就不怎么真正管事。杨素死后没多久,他也去世了,这样一来,杨素家族的势力被清除殆尽,六位宰相也就少了三个。

另外三个人也都没待长久。

苏威在大业三年(607)受到高颎的连累,免官回家了。

杨达深知隋炀帝猜忌,所以一直低调做人,在朝廷里很少说话,后来干脆转为武职,远离了权力核心。

萧琮本来当过西梁的皇帝,算是亡国之君,又是隋炀帝的大舅子,这两个身份都很微妙,所以更是小心谨慎,上班不说话,下班就喝酒念佛,从不妄言妄行。按说,这样一个人应该能保平安了吧?还是不行。萧琮为人孤傲,一般人难入他的法眼,可他偏偏跟名将贺若弼要好。大业三年(607)贺若弼因为议论朝政被杀,萧琮马上受到了猜忌。正在这时,又传出了一个童谣,没头没脑,就唱“萧萧亦复起”,隋炀帝一听难免猜测,这是不是说萧梁又要复兴?童谣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干脆把萧琮免了官,让他回家,不久他也病死家中。

就这样,大业初年的六位宰相死的死,废的废,走的走,很快都离开了宰相岗位,关陇贵族集团也大受打击。那么,谁来顶替他们的职位呢?大业中后期,隋炀帝又组织起一个新的宰相班子,这个班子在当时有一个称号,叫作“五贵”。

二、朝廷五贵

所谓“五贵”,顾名思义,是个五人组合:纳言苏威、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黄门侍郎裴矩。

这五个人都是何许人?一个个来介绍。

先看苏威。大业三年(607),苏威不是被革职为民了吗?此刻,他又东山再起了。其实,要说苏威东山再起,这可不是第一次。苏威当年给隋文帝当宰相,就曾经两起两落。到了隋炀帝手下仍是如此,是个政坛不倒翁。苏威到底有何德何能,怎么就能侍奉隋文帝和隋炀帝这两代猜忌的皇帝,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两个原因不容忽视。

第一,苏威是苏绰的儿子,也是关陇集团中汉人吏治派的代表。苏威的爸爸苏绰可不是凡人,当年草拟“六条诏书”,帮西魏和北周政权建立了基本的政治规范。这样的背景对苏威至关重要。要知道,隋朝脱胎于西魏、北周,政治文化一脉相承,所以苏绰的功劳直至隋朝依然受到重视。让苏绰的儿子在隋朝当宰相,本身就是继承关陇集团政治路线的一种姿态。这是苏威的第一个优势。

第二,苏威比较柔顺。苏威这个人有特点,小事好争,大事不敢争。跟同僚好争,跟皇帝不敢争。简而言之,是一个怕死、惜命的人。这一点,从他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当年,北周宇文护专权的时候,他不赞同,但是也不敢反对,结果上山隐居了。接着,隋文帝要篡夺北周的皇位,他心里赞同,但是不敢公开表态,又临阵脱逃了。后来在隋文帝手下当宰相,每次一遇到皇帝真生气,苏威的表现都是“免冠顿首”,把帽子摘掉,趴下来就磕头,无论是非,谢罪了事。现在到了隋炀帝手下,隋炀帝又因为他上谏免了他的官,苏威还是诚惶诚恐,以此换取隋炀帝的原谅。

这样的人,站在道德制高点来讲,当然可以说他是软骨头、没原则,但是从比较持平的角度看,也就是一个既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又胆小怕事的人。这样的人其实很容易控制,也很好用。一个老大臣,既能体现政治的延续性,又能保证在大事上遵从皇帝决策,还有什么理由不予以保留呢?

再看宇文述。宇文述也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杨广当晋王的时候,他就跟随左右。当年,杨广想当太子,拉拢杨素的主意就是他出的,跟杨约dǔ • bó也是他去赌的,因此算是隋炀帝的大功臣。按理说,功臣容易受猜忌,杨素就是最好的例证。宇文述怎么就能受到隋炀帝的信任呢?原因有三。

第一,宇文述从本质上讲还是一介武夫。虽然也会使些心机,但是,那都是些权谋小术,要论文韬武略,他比杨素可差远了。能力不行,自然威胁也小。作为功臣,他跟皇帝天然地亲近,但又不让皇帝感受到威胁,这样的人,皇帝自然喜欢。

第二,宇文述听话乖巧。既然不以谋略见长,宇文述干脆就全听隋炀帝的。甚至听话到盲从的程度。按照《隋书·宇文述传》的说法,就是“君所谓可,亦曰可焉,君所谓不,亦曰不焉。无所是非,不能轻重。”隋炀帝说什么事行,他就跟着说行,隋炀帝说什么事不行,他也跟着说不行,反正一切以隋炀帝为准,从来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从不费心去权衡任何事情的利弊。这对于喜欢乾纲独断的隋炀帝来讲,可算是难得的美德。

第三,心灵手巧,投其所好。隋炀帝喜欢什么?除了喜欢权力、喜欢排场之外,他还喜欢技术。比如说,之前屡次提到的能够拆卸组合的观风行殿,隋炀帝就非常喜欢,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这些东西,纯粹的中原儒家士大夫是不屑一顾的,一律视为奇技淫巧,但是,宇文述出身鲜卑族,在这一点上倒和隋炀帝颇为一致。

按照《隋书·宇文述传》的记载,他“凡有所装饰,皆出人意表。数以奇服异物进献宫掖,由是帝弥悦焉”。他自己整天就琢磨什么奇装异服好看,今天这儿改改,明天那儿修修,一定要跟一般人不一样。他不仅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与众不同,还经常把他设计发明的一些奇装异服和装饰品进献给隋炀帝,隋炀帝因此非常喜欢他。

既是功臣,又顺从,还能投皇帝所好,隋炀帝对宇文述满意得不得了,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南阳公主嫁给了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士及,两个人又成了亲家。有这样的恩宠,宇文述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宰相,而且还是宰相之中最受宠幸的那一个。

第三个,黄门侍郎裴矩。此人前面讲过,在帮助隋炀帝开拓西域方面功勋卓著。这个人为什么能当宰相?也有两个原因。

首先,此人出身北齐,能代表东部地区的势力。

其次,这个人是边疆和民族问题专家,在开疆拓土方面和隋炀帝高度一致。

隋炀帝曾经表扬他说:“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裴矩总能跟我想到一块儿,若是有什么事我在脑子里盘旋良久,就差说出来了,裴矩准能在这个时候把相关的表章送到我面前,简直是心有灵犀。为什么我们君臣能这么高度一致?就是因为裴矩奉公体国,有一颗忠君爱国之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