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千秋运河(3/4)
其次是大业四年(608)开凿永济渠。永济渠沟通海河和黄河,一直可以走到北方的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为什么在大业四年开凿永济渠?为了打高句丽。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北巡草原,就在突厥启民可汗的牙帐里,看见了高句丽的使者,同时也就产生了征服高句丽的念头。涿郡自古就是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把这里作为征东大军的后方基地再合适不过了,既然如此,就要迅速开挖这段运河,把洛阳和涿郡连接起来,以便日后运兵、运粮。
最后开挖的是江南河,这是在大业六年(610)开始动工的。当时,隋朝势力达到鼎盛,隋炀帝北巡西狩的工作都已经完成,大规模的战争还没有开始,算是难得的轻松时光。在这种情况下,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进入了隋炀帝的视野,无论是从眼前的巡游览胜,还是从长远的经济沟通考虑,把三吴地区包含进全国水道网中都是非常合理的想法。
就这样,前后经过六年的时间,分三次努力,四段运河相继完工。这一规划的轻重缓急非常分明。
再看第二个特点,利用旧有水道。虽然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是隋炀帝的创举,但是,在局部地区开挖运河的传统却是古已有之。比如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开凿了连接江淮的邗沟,这其实就是隋朝大运河邗沟段的基础。另外,还是春秋末年,魏国强大,为扩张需要,又开挖了连接黄、淮的鸿沟,这其实是大运河通济渠的基础。这些水道断断续续,年久失修,但是,有基础总比没基础强。隋炀帝就是在这些旧运河的基础上,裁弯取直,疏浚引流,才形成了全长四千多里的大运河。
如前所述,整个大运河系统一共用了六年的时间完工,但是,这六年可不是天天在挖沟。其中,通济渠和邗沟有明确的时间记载,一共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完工,其他两段运河永济渠和江南河没有具体记载,但是,可以想象,每一段用的时间应该相差不太大。
为什么不连续挖掘呢?因为挖河和其他工程不一样,必须在枯水期开挖。这样一来,每年能用的时间就有限了,大略估算一下,几段运河开凿的时间加在一起,恐怕也不会超过一年半的时间。
这么长的水道,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尽可能地利用旧有河道。这样规划,也算充分考虑了省时、省力、省钱的节约原则。
再看第三个特点,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伸展。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个特点?因为洛阳是隋炀帝考虑全部问题的中心。隋朝立国的基础本来是以大兴城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但是,关中偏在西北,不利于对全国的控制。隋炀帝即位后,开始有意识地把国家重心向东部迁移。
最合理的迁移地点就是东都洛阳。洛阳位置居中,向西可以通过隋文帝开凿的广通渠连接大兴城,向东可以辐射整个东部地区。而大运河,正是以洛阳为结点的一个“人”字形水道。洛阳以北的永济渠是“人”字的一撇,叫北运河;往南的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是“人”字的一捺,叫南运河。形象一点说,东都洛阳就好比是一个人的心脏,而一撇一捺,既可以比作两条胳膊,又可以比作两条血管。如果是两条胳膊,那就让它紧紧地拥抱整个东部地区。如果是两条血管,那么,东、西、南三部分的血脉就靠它联通起来了。
其实,这个特点也正是隋朝运河和元朝以后京杭运河的主要区别。京杭运河不是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吗?和隋唐运河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往往有人把这两条运河混为一谈。
但事实上,这两条运河可大不相同。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心点不同。京杭运河以北京为中心,所以,它基本是一条直的水道,从北京直达杭州。而隋朝大运河则是以洛阳为中心,洛阳远比北京靠西,所以,整个运河就不是一条直线了,而是走了一个“人”字形。走一条直线,那是沟通南、北,走一个“人”字形呢?那可是沟通东、西、南三方了。
从这两条运河的不同走向,可以大致看出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隋唐时代,中国还是东、西、南三部分相对平衡地发展,各有优势;而到了元明清,则是东边的权重远远高于西边了。
三、运河意义
就这样,经过前后六年的时间,一条四千多里长、沟通五大水系、辐射东西南三方的庞大水利工程大运河,终于全面竣工。这也是人类在近代以前开凿的最长的人工运河,比后来的京杭运河还长一千四百多里。
这么一个大工程,应该怎么评价?以今天的眼光看,我们必须承认,这项工程太伟大了。
首先,它促成了隋朝的政治统一和经济流通,是隋朝富强的基础。这在此前已经说明,无须赘言。但是,这还不是大运河的全部意义。
更重要的是,大运河的作用不仅体现在隋朝一个时代,而是一直到唐、宋两朝。以唐朝为例,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东北部地区大片土地都割据自雄,不再给远在西北的中央提供赋税了,在这种情况下,大运河就成了唐朝的生命线,就是靠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输送来东南地区的财富,唐朝才又苦苦支撑了一百多年。后来黄巢起义断绝运河河道,唐朝就迅速灭亡了。一条运河维系了一个历史上最强大的朝廷,这样的功劳,再怎么评价也不为过。
再看宋朝。宋朝经济发达,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盛极一时。以汴京为背景的《清明上河图》,直到今天还让人赞叹不已。汴京的发达是怎么来的?跟大运河也有莫大关系。据《宋史·河渠志》中记载,宋朝人张洎说过:“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大意是说,只有那汴水贯穿中国,连接黄河,又通过航运沟通长江,惠及南海,天下一半的财富,以及山川湖泽无数的宝物,全都要从这条水路运往朝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