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杨谅叛乱(1/4)
汉王杨谅是隋文帝最小的儿子,在众王子中得到隋文帝的宠爱最多,实力也最强。杨广登基称帝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清除这个实力最强的弟弟。而汉王杨谅也早已磨刀霍霍,准备造反。一场兄弟大战由此拉开了序幕,让人不由得感慨帝王权力是如此不容挑战,又是如此冷酷无情。这场大战的结局究竟如何?
一、杨谅造反
就在隋文帝刚刚去世、隋炀帝刚刚接班的时候,忽然传来一个可怕的消息:隋炀帝的五弟,并州总管汉王杨谅起兵造反了!这是怎么回事?
既然是杨谅造反,还得先了解一下杨谅是何许人。杨谅是隋文帝杨坚最小的儿子,也是最受宠爱的儿子。
杨坚的五个儿子,除了老大杨勇被立为太子之外,其余老二杨广、老三杨俊、老四杨秀都是十二三岁就出阁,坐镇地方,独当一面。只有杨谅直到二十二岁才离开父母,出任并州总管。为什么这么晚才让他出去?只有一个缘故——舍不得。正因为宠爱小儿子,杨坚给杨谅的权力特别大。
首先是军事权力。不仅让他担任并州总管,还让他总领北齐旧境五十二州军事,等于把原来的北齐都做了他的封地。
其次是司法权力。杨坚对其他儿子都强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唯独对这个小儿子,杨坚宣布,可以不受法律约束,便宜从事。
最后是经济权力。别看杨坚自己简朴,要求其他儿子也简朴,但是,偏偏怕这个小儿子受穷,因此还特许杨谅自己铸钱。真是要枪有枪,要权有权,要钱有钱。生活比蜜还甜。
隋文帝替小儿子想到了一切,唯独没想过,自己死后小儿子该怎么办。可是,他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死去了,而杨谅随即就造了反。杨谅为什么这么迫不及待地造反呢?
杨谅造反,其实是蓄谋已久。这也是杨广夺嫡的后遗症。自从开皇二十年(600)二哥杨广取代大哥杨勇当了太子,紧接着四哥蜀王杨秀又因为谋反罪被废,杨谅心里就不踏实了。这个二哥也太生猛了吧?会不会哪天把兄弟们都吃掉?所以,他就开始防备了。
杨谅担任并州总管,并州是个用兵之地,在隋朝主要承担防控突厥的任务。杨谅就以防控突厥为名,修整武器,招降纳叛,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他一共招了多少人?按照史书记载,“左右私人殆将数万”,光是私人亲兵、敢死队就有数万人。一个王爷,要这么多私人武装干什么?一方面固然是防范杨广,另外一方面,也不乏有样学样的心理。既然二哥杨广可以仗着实力当太子,为什么我不可以?如此积极备战,这不就是蓄谋已久吗?
尽管杨谅已经准备了一段时间,但是,单挑这个时候造反,还是杨广诏书激变的结果。杨谅这几年一直磨刀霍霍,杨广并没有蒙在鼓里。当太子这几年,他一直盯着杨谅呢。他知道杨谅图谋不轨,但是,因为有隋文帝这把保护伞撑着,杨广不敢把他怎么样。现在,隋文帝死了,隋炀帝觉得,与其养虎遗患,倒莫若趁此机会,把杨谅解决掉算了。
心动就要行动。杨广伪造了一份所谓文帝的玺书,召杨谅入朝。按照隋炀帝的想法,杨谅跟父亲关系好,父亲召他进京,他应该没有怀疑的道理,只要他一回来,那就是羊入虎口,有去无还了。这其实就是杨坚当皇帝之前,对付北周五王的故技。
可是,隋炀帝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份玺书,给他惹了大麻烦。汉王杨谅把玺书看了一眼,马上说,这是假的!
原来,隋文帝老早就和汉王杨谅有过密约:“若玺书召汝,敕字傍别加一点,又与玉麟符合者,当就征。”我要征召你入朝,一定会加双保险的。
第一道保险是玉麒麟的兵符,我一半你一半,要两个兵符合得上才是真的。
第二道保险是“敕”字旁边要多加一个点,没有这一点,你就应该明白那是假的。
其实,从这里可以体会到隋文帝的苦心了。他怕有人像他当年对付北周皇室一样,先挟制了他这个皇帝,然后再假冒他的名义召他的儿子,把他们父子一网打尽,所以,特地留了一手。如果真有奸臣作乱,拿着假冒的敕书去骗汉王,汉王也可以有所防范。没想到,这个原本对付奸臣的约定,最后对付的倒是自己的二儿子杨广。
现在,汉王杨谅一看见这个假玺书,马上就意识到,爸爸已经出事了,二哥杨广在骗他。
问题是,就算知道这份玺书是假的,杨谅还能怎么办?他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