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天子和阁臣(4/4)
元师中道:“甘肃那个穷地方,只要防住了蒙古人,其他并无大事。既然那对师徒本事大,就让他先折腾看看又如何?”
两相既然意见一致,票拟很快就送入了宫中。这种大事,内廷是不敢擅自批红的,奏章很快又送抵了天子案上。
张与哲一案,陆挽等于间接帮天子解了两次围困。顾家一案,陆挽又牺牲得很有大体。流放路上,陆挽又促使漕督和凤阳守备太监合作,大大的缓解了两淮灾情。
经过这些事,天子对陆挽这个素未蒙面的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好感。当今天子其实很聪慧,看到奏章后,和两位大学士一样,也猜到了原委。
皇帝气扔了奏折道:“这就是朕的臣子。。。朕受之以全权五年,反被下辖军兵围困衙门,连亲兵都调不动。还有脸向朕上奏?他是想让朕替他去解围么?这些文臣除了耍阴谋陷害忠良,还能做啥?”
捡起奏折,司礼监太监李凤翔劝道:“陛下龙体为重,无需为这些废物气坏了身子。”
皇帝道:“去,给内阁传个口谕,让他们拟旨,把那个人立刻革职,永不叙用。另外,边镇兵备不可或缺,兵部武库司郎中杜石任宣府粮储时廉能皆备,让他们拟旨调任杜石为庄浪兵备使。”
李凤祥道:“万岁爷,事情尚未查明,永不叙用是不是重了点?还有,防边兵备历来由两京九卿并各科道臣保举。让内阁直接拟旨,科道那边怕是会被封驳。”
皇帝道:“你啊,还得多去向李公请教。朕不罚重点,他们怎么讨价还价?他们想还价,还能封驳朕的旨意么?你没看到这次票拟是叶、元二相共议么?只要二相意见一致,自然由他们去堵那些科道言官的嘴。至于保举,二相自会找九卿科道去保举的。”
李凤祥磕头道:“陛下圣明,奴婢这就去传口谕。”
只要万岁爷不是真的生气,让底下这群奴才做啥都行。李凤祥亲自跑了趟文渊阁,替陛下传递口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