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 38 章(1/2)
苗大嫂的娘家丁家日子比苗家过点,家里除了几亩地,丁大郎还跟着丁老头做点木活,补贴家用。不过丁家所在的村子也穷,简单的木活村里人自己也做得来。
无非是那些家里有俩闲钱的人家,娶媳嫁女的时候打上几个木柜子,这已经是丁家接到的最的活计了。
丁家的日子比起苗家来过的也有限,苗大嫂每次回娘家打秋风的时候,丁婆子不忍女儿失望,多少总要给装上几斗粮食。
时间长了,丁家的儿媳自然也不高兴。可是不想落下忤逆公婆的罪名,再说了家里还指望着公公那份收入呢,只忍了。
可是几斗米半斤盐忍忍也就罢了,她如何答应把自己的女儿芳子嫁给穷得叮当响的苗家。
所以当苗大嫂来提亲的时候,她想也不想就拒绝了。
后来
苗家的小姑子和离回了娘家,谁也没想到苗家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动跟苗家再提起金柱和芳子的亲事的时候,丁家哥嫂心里也不是不忐忑的。可是想着万一成了呢。
没想到苗大嫂毫不留情的拒绝了,丁家婆媳一时有点不知所措。
“娘,嫂子,我也只是不想将来因为这个两家生分了。芳子现在是我侄女,我自然看她千般万般,可是她真要给我做了儿媳妇,我成了她婆婆这世上哪有不挑理的婆婆。
过去这些年,爹娘哥嫂对我的恩情我也记在心里。你们放心,今天我把话撂在这,将来芳子出嫁,我和孩儿他爹会另给份嫁妆,绝对让芳子风风光光的嫁人。
孩儿他爹还说了,等年后我小姑那作坊扩招的时候,把哥嫂也想办法弄进去。”苗大嫂的话很软,语气却很硬。
丁家婆媳听了这话有几分失落,金柱是苗家长孙,芳子嫁过去将来就是苗家的长媳。这但凡挂了个长字,在家族里的地位自然低不到哪里去。
不过看苗大嫂这态度把芳子嫁过去是不太可了啊。哎,当初他们也是猪油蒙了心,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现在看苗家过了,又非要贴上去,本来心里就有点打鼓。
果不其然拒绝了。
不过看苗大嫂的意思也不想把事做绝,毕竟娘家也帮衬了她两口子那么多年。
芳子多得一份嫁妆是事,将来也细细的挑个后生。
当然这还不算是最的,如果她两口子进她家小姑子那作坊里做事,以后她家日子也越过越。
这样想想不娶芳子就不娶了吧,左右她闺女模样不差,茶饭也过得去,求娶的人家也不少。
婆媳两个想了想,都愉快的答应了下来。
不答应也没办法不是,苗家早已今非昔比了。还不如痛痛快快的答应了,不破坏亲人间的情分不说,还让苗大嫂对娘家始终保留着一份愧疚之情。
苗大嫂的娘丁婆子心里想着,千万不让儿子一家和女儿家生分了。眼看女儿家要越来越发达了,以后还指望着女儿拉拔儿子一把呢。
可怜丁家这当爹娘的,以前女儿日子过的差,总想从家里倒腾点什么给女儿。现在反过来了,又想着女儿一家顾着点儿子。
娘家人想通,苗大嫂也很高兴,一家人其乐融融。
苗家大房这边在娘家过的高高兴兴的,男人们一桌喝的满脸通红,女人们在厨房做了一大堆菜,苗大嫂带的那些猪肉派上了不小的用场。丁婆子和儿媳大展神通,各种猪肉炖菜不断的往桌子上端。大人孩子们都吃了个肚圆。
苗家二房的娘家虽然有点冷清但是也还算温馨。苗二嫂家里就一个爹了,她娘就生了她一个,还早早去了。家里穷,后来她爹也没续上弦。
苗家二嫂劝她爹要不再慢慢寻摸一个吧,一个人过日子总不是办法,这续弦的钱她出。苗二嫂的爹老郭头有点犹豫,答应了再想想。
总觉得这么多年自己都过来了,老了老了又找一个,等去
了地下怎么面对老伴啊。可是一个人过日子又实在寂寞的很,总害怕哪天睡过去了都没人发现。
却说苗家三房的亲家,苗三嫂杨白苏的娘家这会儿家里气氛却有点诡异。
杨家的儿子儿媳在外面招待苗老三,孩子们和表哥表姐在院里打闹,秀花来回的炫耀她的新衣裳。
杨白苏和爹娘在里屋说悄悄话,三个人的面色有些凝重。
“我那小姑不会是发现了吧,否则那周管事干的的,怎么说开除就开除了呢。”杨白苏面色很凝重。
“不吧,你不是说你做事一向小心,没人看到过吗。再说了她要真知道了,不找你麻烦?”杨婆子安慰女儿。
“那周管事还不知道他年后要开除,这事过了十五开工了才宣布,他不是对付的。对了,这个月她女儿回来过没。”白苏问。
“回来了,去了她娘家,也来了咱们家,我把上批货卖出去的钱一分不少的分了她两成,她当时很高兴来着。”杨婆子说。
“了,你们娘俩也不要自己在这里吓自己。这次开除的你不是说有几个人呢,指不定是因为别的事。”杨老头沉着声说道。
既然事都做了就不要怕,整天提心吊胆的何苦来着,那当初还不如不做。
再说就算东窗事发了,他也不信女婿把女儿休了。毕竟两个人一向感情的很,两个孩子都大了,马上要到婚嫁的年龄,哪里离得开这做亲娘的。
哎,他这也是没办法啊。财帛动人心,枉他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看不破这层谜障。
不过古今多少圣贤谁真不在乎名利呢,他这也不算什么。杨老头安慰自己,他也只是想让家里日子过点罢了。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是他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怎么就找不着呢,还不如苗家一个和离了的妇人。
老天不公啊。
既然老天对他如此吝啬,他只自己想办法去拿了。
李家村。
别家过年都是热热闹闹,李家这个年却过的有点冷清。大过年的李奉文也很少在家,大房的人除了除夕和初一也没怎么来过。
李方氏的病一直反反复复,长寿大部分时间都守在她床前。
“奶奶,过了年我先不回家,在这里再照顾你一段时间吧。”长寿一边给李方氏梳头发一边问。
“孩子,不用你,有你爷爷照顾我呢,过了十五你就走。你不是说年后你娘要给你找学堂读书么,这事要紧。”李方氏很愧疚,当初怎么就鬼迷了心窍硬拦着长寿不让孩子去读书呢。
家里再省省,总不会真缺了他一套笔墨纸砚的钱。
就算没有力把两个孩子都供出来,将来总有一个要退学的。可是不应该不给长寿个机会啊,歹也让他去学堂呆上两三年。
谁也没想到这孩子竟然是个有慧根的。听他说这半年来,她那大儿媳给他请了个夫子。李方氏多少也读过一两本书,不用别人说,她就知道长寿学了这半年竟然比福寿那个在学堂呆了几年的都要读得。
同样一篇文章,福寿花上两天时间磕磕巴巴背不出来,她这个小孙子看上几遍竟然就一字不差的背下来了。
她上辈子这是造的什么孽啊,老天爷才要这么惩罚她。为了两个儿子筹划了半辈子,最后守在她床边的是她耽误了的小孙子。
李方氏这边伤心,那边吴玉兰也在难过。放着的少奶奶不当,为什么要再嫁,真就那么离不了男人?
男人比富贵日子还香吗?
即便再嫁为什么要嫁给空有其表的李奉文,还是带两个拖油瓶的。
她错了,她真的错了,她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嫁到这来,不嫁到这来,她还是怀河镇冬天有炭,夏天有冰,穿绫罗,戴朱钗的大少奶奶。
从她嫁进李家二房后,这才过了几天日子,那大房就闹着分了家。虽说把宅子田地都给他们留下了,但是那些才值得了
几个钱。在前夫家见惯了富贵的吴玉兰早已不是那个质朴懵懂的小姑娘,这些东西她根本不放在眼里。
李奉文虽说是学堂的教书先生,但是每个月拿的那几个钱还不够他自己糟蹋的,一分钱没用在她身上不说,还总想着从她这里骗几个钱。
当她吴玉兰是糊弄的不成。
李家老太太也不是对付的,大房闹着分了家后,她便生病卧床不起,谁知道是不是装的。一天三顿饭都要她下厨,每天还有洗不完的衣服。
呵,所以她这是嫁到李家当丫鬟来了。
她也没想到她那前婆婆做的那么绝,除了几件贴身的衣裳几件首饰竟然什么都没让她带出来,连用惯了的两个丫鬟都收了回去。
她娘家也不是个的,起先虽然不乐意她从她那前夫家出来,但是后来看她再嫁的是李家村唯一的童生,家里还开着作坊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眼看就要起来了,便也勉强同意了。
可是没想到她嫁进来不久李家就闹了分家,作坊直接大房带走了。
吴家也怂恿吴玉兰闹来着,作坊是李家的,凭什么给大房。结果大房直接说那可以把作坊的地契房契给他们,但是家里的宅子和田地要平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