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43(2/3)
“那就没办法了。”老人遗憾道:“毕竟我手上的货源有限,没有的东西,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此时,大叔插话道:“没有和田玉籽料,不是有河磨玉吗?河磨玉,那可是岫岩玉中的精品,有千年璞之称。在品质上,也与和田玉不分上下,非常不错的。”
河磨玉,千年璞,这绝对不是夸张。
要知道,河磨玉出自岫岩偏岭细玉沟的河床里,它外包石皮,内藏美玉。在河床里经过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河水和沙石的冲击、磨涮,表层逐渐氧化形成成石皮,而内部的美玉完好无损被包裹起来。
这样的东西,自然不比和田籽料差多少。
而且,从史料考证,中国的玉石产地,最早的,除了南阳独玉以外,就是岫岩玉了。而大名鼎鼎的和田玉开发,至少是汉代时候的事情,等丝绸之路开通了,才从西边传入中原。
所以有人根据这个史料推测,当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和氏璧,也就是传说中的传国玉玺,其中的玉料,很有可能就是河磨玉。
因为磨河玉,多数是璞玉,石皮包裹美玉。一般人不懂,容易把璞玉当成石头,只有把石头剖开,才能够看到其中的内秀。
这方面的特征,与和氏璧的由来,非常的契合。
所以说,当年的和底璧,就是源于河磨玉,似乎也说得过去。
当然,古往今来,关于传国玉玺和氏璧的起源,可谓是众说纷纭,其中的真真假假,谁也说服不了谁。
没有实物的鉴赏论证,一切猜测都是空话,没有半点实际意义……
第346章巧舌如簧
“千年璞,河磨玉……”
在大叔的提醒下,祁象的目光一转,又看向了箱子。只见箱子里头,除了那些山料之外,还有几块颇为圆润,卖相不佳的石头。
那些石头,就是河磨玉了。
此时,老人伸手,把一块香瓜大小的石头拿出来,小心搁在了茶几上,与山料并排摆列。两块玉料,截然不同,表相完全相反。
山料,有棱有角,充满了风化的绺裂。另外的一块石头,就是河磨玉,它的表层包裹了一层红褐色的石头,在水蚀、河沙磨挲之下,有些坑洼。
就是在坑尘之间,露出了白净的肉玉。
有了这些肉玉,才可以确定,这是河磨玉。在古代,也称之为璞玉,石包玉。
说起来,不管是和田籽料,还是河磨玉,同样是玉石在高山上经过风化,然后碎裂掉落到河中,经过河水千万年的冲刷,被磨成了鹅卵石状,才最终形成宝玉。
但是两种玉的表现形式,却有些差异。
和田籽料,个头一般比较小,小巧玲珑,沁色多变,五彩斑斓。
有些人,就是爱玩这个沁色,觉得通透油润的玉石之间,多出来的沁色,非常漂亮。所以有时候,有沁色的籽料,比没沁色的籽料,价格更高。
当然,也有人觉得,玉贵纯,色泽纯粹,这才是玉的极致,所以更喜欢纯色玉。白的,就是白的,黄的就是黄的。颜色一杂,就不好看了。
总之,玩玉赏玉,那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因人而异。而且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玉质。就有不同的行情,不能一概而论。
全国各地,玉石市场成千上万,同城市的不同店铺,价格都有区别,更不用说不同的城市之间,存在的价格数差了。
不过,也有一点相同。和田玉的卖相,绝对不差。
与之相反,河磨玉的品相。就有些差强人意,不怎么起眼。
石包玉,外层是石头啊。石头再光滑,也是石头呀,正常人看石头,谁会觉得是宝贝?也难怪当年,卞和把璞玉献给楚王,反而被砍了双腿。
这也正常,不管是谁。看见有人捧着一块石头,告诉自己,这是宝贝,十分珍贵。估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你是神经病吧,把我当成傻子么?
现在,祁象观望这些河磨玉,也有类似的感受。
当然。他比楚玉聪明,至少明白人不可貌相的道理,更加清楚。河磨玉之所以珍贵,也肯定有它的道理。
最重要的是,他知道怎么鉴赏河磨玉。
当下,祁象伸手,询问道:“六爷,这里有手电筒么?”
“有,当然有。”
老人一笑,直接在茶几边上的抽屉中,取出一支强光的手电筒递过去。
电筒在手,祁象直接按了开关,一道炽烈的光束就打落在一块河磨玉上。就在这一瞬间,石皮包裹的河磨玉,立刻变得十分通透。
强光照射下,一抹漂亮的黄白色光泽,就在薄薄的石衣之下,仿佛一汪碧水,盈盈浮现。这一水光亮,滑、润、腻、柔,全齐了。
充分说明,这块河磨玉的品质,非常不错。
祁象打量片刻,就满意的关了手电筒,顺手在石皮上摸过了一遍,确认石皮有厚有薄,层次感十分突出,不是伪造的皮子之后,更是直接开口:“这河磨玉,怎么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