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〇、出兵策略(1/2)
营养均衡,在后世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念。
人不能光吃主食,也不能光吃肉。东亚人的餐桌,最少不了的还有蔬菜。
后世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以至于许多“人均”领域都很靠后,唯独“人均蔬菜消耗量”稳居世界第一。
马括的想法,便是晾晒蔬菜干,既便于保存,又便于携带。只需要找到水源,用水一泡就能吃。
殊不知张骞提出了反对意见。
整个大汉来说,对西域的了解就数张骞,他自称第二,绝对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张骞出使西域前后经历十几年,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匈奴的关押之中。
不同于其他的俘虏,张骞始终都在留心匈奴的种种细节,从他们的部队建制,饮食习惯,民族性格都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记录。
张骞的这一声反对,让马括心中也有些突突。
“晾晒蔬菜太麻烦。匈奴人在长途行军时,会找一种草,用这种草泡水喝,可以用来代替蔬菜。”张骞笑着介绍道。
马括一拍脑袋,道:“我怎么就把这个给疏忽了。匈奴人也是人,没理由他们不吃萝卜就会生病。”
“哈哈……”
“阳城侯说笑……”
“还是博望侯深知匈奴境况。”
解决了问题,气氛便轻松了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聊着。
“桑弘羊,一个月之内,可以把粮草筹备好吗?”刘彻问道。
桑弘羊默默算了一阵,回道:“有些勉强。”
没有想象中的高调表态,桑弘羊的回答,让大家不是太满意。
如果刘彻让桑弘羊务必完成任务,想必桑弘羊一定会不折不扣地完成。
然而既然说了有些勉强,那么想必真的有许多困难。
刘彻作为一个出奇优秀的领导人,并不是拍脑袋下决定的主,问道:“有什么困难?”
桑弘羊道:“精米少府库存不多,大司农那边恐怕也不会太多,需要从市场上收购。如此一来,臣担心长安米价上涨,民不聊生。”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以往的军粮都是陈粮,粗粮,粮仓里面就有。虽然刘彻有些穷兵黩武,但是现在的大汉依然非常富庶,粮草要多少有多少。
只是马括的炒面,需要精粮才行。
“除了精米,油也不够。想要油充足,需要来年多种田,年底才能压榨出来。”桑弘羊说出了另一个顾虑。
说罢,场面有些沉闷。
很显然,这事需要刘彻拍板,谁说了也不算。
想比于打还是不打的问题,粮草的问题很清晰,没有什么讨论的空间。
“陛下,臣有一言。”马括拱手进言,再次吸引了全部目光。
“说!”刘彻言简意赅。
“臣以为,兵贵精不贵多,不如精选两万精兵突袭……”
话音没落,卫青和霍去病同时发声:
“不可!”说这话的,是卫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