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水磨的妙用(1/2)
出乎马括意料,未来的几天风平浪静。
不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家里,一点波澜都没有。
马括也乐得清静,刚好在家里鼓捣一些小玩意。
想必刘彻对于自己提出的治国三策,还需要消化消化,亦或者是找卫青这些核心心腹商量一下。
至于吴东洲,也不知道是自己真的下了狠心动手shā • rén,还是一直觉得时机不成熟,也没了消息。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至少没有坏事不是。
水磨和水车试验成功,随后又在河边建了好几个水车和水磨。
有了水磨,马括终于可以制作自己最爱的美味——豆腐!
随着封地建设步入正轨,曹襄率领专业团队的介入,马括手下的人也有了多余的精力。
水磨的建成,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磨豆腐也就可以提上日程。
豆腐的出现,不仅仅是一项美食那么简单,它让豆制品变得更加美味,更加容易消化。
大量吃豆制品,很容易胀气,放屁,而豆腐,豆皮这类的豆制品则不会这样。
豆制品容易消化,口感好,营养丰富的特性,使得豆类农作物种植有了大规模推广的基础。
再有那么一个偶然的机会,大家发现种过大豆的土地会变得更加肥沃。
于是,种两年需要歇一年的土地,变成了一年两季的肥田。
其他的不说,同等条件下,土地产出就增加的三倍。
马括觉得自己的这个发明,可以让刘彻很满意。
当然,淮南王刘安也发明了豆腐,这算不得马括的原创。
但是刘安并没有利用大豆,完成一年两季种植。
说白了,刘安只是发明了一道美食,而马括把后世的农业革命挪到了现在。
同样是发明豆腐,背后的意义能差到天上去。
有水磨的功劳,磨豆腐变得很容易,只需要不停地往里面放豆子就行了。
只用了一天的功夫,就磨了好几大桶的豆汁。
石灰是很常见的东西,熬好了豆汁,倒进去石灰水,搅拌一番后,蛋白质就会渐渐地凝固。
然后再在上面盖上笼布,压上石头,便会慢慢地压干里面的水分,豆腐就制成了。
不过马括喜欢吃的,却不是这种豆腐。
可以使蛋白质变质的东西,有三种,分别是:酸,碱,盐。
传统制作豆腐用石灰石,是因为石灰石来源广,价格便宜,反应快,产量大。
马括更喜欢自己的独门秘方:醋豆腐。
醋是一种酸,同样可以让蛋白质凝固。用醋制出来的豆腐,特别鲜嫩。
唯一的不足,就是产量太低罢了。
除了豆腐之外,马括还教那些农夫们更多豆制品的制作。
架上一口大锅,把生豆汁倒进去,下面点上火,然后就会有一层玻璃体在豆汁的表面生成。
取一根筷子,把这层巩住的膜挑起来,搭在竹竿上,就成了豆皮。
还有豆笋,豆干,豆腐ru,等等一系列的豆制品。
马括只开了个头,劳动人民就用自己的智慧,一天之内把豆制品玩出了花。
最让马括哭笑不得的是,他们还做出了豆馒头,豆面条,吃得不亦乐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