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批准开荒(3/4)
然臣之封地乃荒地,开荒耕田需亟需人手。臣知上林苑内诸多野人,流离失所,欲收拢之,亦可为我增加民力,望陛下恩准。”
奏折怎么写,马括并不知道。
这封奏折,完全就是一篇后世的请示报告。
在国企工作,凡事都要打请示,而请示一般也有固定格式。此刻照搬过来,倒也看不出什么违和之处。
马括的理由很简单,直接说了自己有办法让耕地的产量翻倍,同时不用轮耕。
要知道,这个时候没有化肥,很多土地都是需要轮耕的。
好一些的土地,种两年,歇一年。差一点的,种一年,歇一年。更差一些的,种一年,要歇两年。
所以,别看有的人作用一百亩土地,其产量恐怕还不如后世的十亩地。
而种一百亩土地付出的劳动,和种十亩土地付出的劳动,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马括先用大诱饵打动刘彻,然后再引出自己想要收拢野人的目的,算是合情合理,想必刘彻不会拒绝。
在定襄的时候,马括没少读书写字,一手书法不说有多么的好,至少在这个时代已经可以拿得出手了。
至少刘彻拿到奏折的时候,看着很受用。
刘彻坐在暖阁之中,拿着马括的奏折看了好几遍,依然盯着奏折。
不知是还要再看一遍,还是在思考着什么。
刘彻下首,坐着桑弘羊,卫青,东方朔等近臣,等着刘彻发话。
这些人组成了小班子,绕过了政府,决策起来效率更高。
刘彻的这个小班子,有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没有老旧勋贵。
朝堂上的官员们,很多都是老旧勋贵,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刘彻据理力争,而不顾政策是否真的对帝国有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