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30(3/4)
上古先秦时代的男女之防并不严重,帝国因为强盛也充满了信心,有信心的民族不会是禁锢女性什么,只有那些缺乏自信的民族才会干不过外敌拼命地折腾自己的女人,比如什么裹脚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啦、限制女子识字啦。
“一个民族的未来在于拥有一个优秀的母亲。”黄安很注意地控制着,就是不想流口水的时候丢人,他稍微昂起头,说:“青春靓丽,美丽惊人,她们之中随随便便哪一个都是良配啊!要是能娶上一个,老黄家的下一代就不用愁了!”
那可是真话来的,什么样的母亲就能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然后“孟母三迁”仅是作为一个鼓励意义,真的学就算了,那是有钱人家才能干的事情,另外孟子他娘估计与当官的关系也很好,不然怎么能随随时时的搬迁,不知道那个时候鲁国官府禁止人口随意流动吗?(估计写教科书的也没去查……囧)
发了,发了,只要是有跟随这一趟出海的人,就没有人会被落下好处。
“我要是过去,假装兴奋也找人拥抱,会不会被丢下船啊?”
“其实我也想这么干,要不你先去试试?”
“那要是我被丢下船,你记得救我啊!”
“去吧,去吧。”
黄安还真的就在慢慢靠近,嘴巴里还不断发出很高兴的“耶!耶!”……
第1104章:强到没对手
对于一个民族来讲,什么才是一个民族的基石?很多人会说教育、金钱、资源之类的,但往往忽视掉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一名优秀的母亲。
总说一个民族的未来在于年轻一代,通俗点就叫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啥的。那么孩子是怎么来的?呃,是两性造人,然后是妇女怀孕到呱呱落地。
孩子落地之后,照顾他们的必然会是母亲,除了必要的进食之外,母亲需要照顾孩子,一直从怀中的小婴儿到能够满地乱爬,再来就是学说话、学走路,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给孩子建立初步的世界观。
社会上只有少数的父亲才有足够的空闲去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孩子与之相处时间最多的是母亲。相处中,孩子该是有什么样的童年,基本上都是母亲在决定。有些母亲会从小教育孩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常就是“那个不可以”、“这个不可以”、“那个做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个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孩子简单地将这个过程叫什么都是“不”。
华夏的教育,还真的就是一切在“不”中进行,极少极少的母亲才会鼓励孩子去干一些增涨见识的事。这样造成的是什么?是缩手缩脚从小培养。直白点地说,就是束缚了孩子天然的求知**和冒险精神。
想要教育出一代优秀的孩子,必须要从母亲先教育起来,帝国喊这个都喊了十来年了。
帝国不但在喊,实际上也真的是在做,因为全民教育的普及是将男女都包含了进去,可是相当多的家庭是将女孩当成“赔钱货”,认为女孩失踪会嫁出去成为某个谁的媳妇,以其让女孩去读书不如让她在家帮衬。
事实上类似的观念一直到二十一世纪都存在着,造成这种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不是其它,是因为每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都不好,一是负担不起孩子的教育,二来则是家中多一个能干活的劳动力确实能够帮到很多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