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41(1/2)
针对一个放弃所有权柄的人,甚至还要表现出优厚其子孙来展现自己的英明。因此哪怕是功劳不够也要为其封侯,王贲也就得享通武侯的爵位。
很多时候君王表现出优待的一面只是做戏。实际上暗地里是在进行最彻底的打压,只要时机一到就进行最完整的清除。王翦归隐之后的王氏无论表面上再怎么风光,实际上却是处在一种极为危险的境地,期间就发生过始皇帝嫁女王氏一族然后寻找理由诛杀的事情。其实认真来说,蒙氏一族的崛起也是赵氏赢姓为了遏制王氏一族的需要。
赵氏赢姓对王氏一族的针对并不是一种见效快的压迫,使用的是水磨工夫,也是希望将影响减低到最小,毕竟王氏一族在统一之战中立下的功劳真的太大了。
来自统治者的针对会令人浑身战栗,坐立不安什么都是小事,时时刻刻都要生活在恐惧之中,没得选择之下又无法反抗只能接受最终的不幸,有选择的余地之后没有多少人会甘愿引颈就戮。
若说王贲的背叛是事出有因,那么徐岩的背叛就让扶苏感到惊讶,确确实实是只有惊讶,而不是百思不得其解。
徐氏一族在秦国一直是一种平稳发展的趋势,没有建立过太大的功劳也不曾犯过什么错误,会变成现如今的局面或许只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秦国急速地衰败,虚弱到无力提供数十万大军所需的粮秣。
粮食对于一支军队的重要性无与伦比,是一支军队存在以及稳定的根本,如果无法稳定地提供一支军队的粮秣,军队崩溃还算是小事,很多得不到粮秣补给的军队甚至会在某些野心家的鼓动下进行bào • luàn,成为一支有组织的叛军。
历史上军队缺乏粮秣从而成为叛军的例子太多了,凡是掌权者无不知晓一支缺乏粮秣军队的危害,秦中枢当然也清楚那点,为了避免更大的危害只有任凭吕哲进行渗透。
汉王哲在一连串的输送粮秣期间收买了太多中原军团的骨干,又有早期投奔汉王哲麾下的秦将的例子在,不管徐岩是反对还是同意都无法改变驻扎于三川郡秦军投向汉王哲的发生,又因为汉王哲是秦地出身的关系,大批量秦军在赵氏赢姓衰弱后进行投奔简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扶苏是不知道原本的历史会发生什么,要是他知道秦地的秦人演变成谁来就投靠谁,甚至连进入秦地一路烧杀抢掠的放火狂人都愿意投靠,就该庆幸现在的秦人只是冷眼旁观,至少没有站到对手的那边反过来攻杀秦国。
秦人对赵氏赢姓失望,扶苏能够从方方面面来了解这一实情,作为名分上秦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很多事情没有办法说出口,甚至要极力地掩盖事实,结果就造成了现如今的局面,一帮宗亲根本就看不清局势,还做着短时间内大秦能够再次复兴美梦。
要是再有几十年的时间,大秦或许能够再次复兴,但是很显然没有时间了,扶苏是等到一帮宗亲吵闹完了才出声。
“秦境内的汉军第七混编军团在向汉境移动,第三混编军团和第八混编军团从太原郡方向朝上郡逼近……”扶苏的语气依然听不出有什么情绪波动:“中原军团正在接受汉王哲的改编,已经有第十二、十三、十四的军团番号。另外,汉境也在编制新的军团,是从第十五到第二十军团的番号。同时,原先南征的二十万汉军也在进行轮调。”
汉军的一个军团有五万战兵的编制,每个军团会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配置数量不等的辅兵。辅兵制度是秦国率先执行,他们应该清楚汉军每个军团序列下的辅兵其实是一种战场预备役人员,通常损失掉的战兵就是从辅兵中挑选补充,所以也就意味着二十个正式番号的军团配属的那些辅兵也能随时被编制为新的军团。
“那么……不算数量庞大的二线部队,以及义务兵制下没有被挖掘出来的兵源,汉王哲只要有足够的粮秣和军械,并没有缺乏士兵的困扰?”
那一刻,很多人听得心都凉了……
第七百七十四章:怎么办?(下)
“兄长,真的要那么做吗?”
“是的,我这次回来便是要向王上谏言。”
“兄长没有接到召见命令归回……”
“时间不等人,顾忌不了那么多了。”
“可是……那样一来我们一切的努力就等于是无用功了啊!”
“不,不是无用功。另外,你的执念已经蒙蔽了灵智,正在往危险的方向渐行渐远,是时候应该冷静了。”
“我……”
“好了,以其在做无谓之争,不如想想怎么使事情办成。”
蒙恬是从北地郡赶回咸阳,上述对话是发生在蒙毅前去迎接的路上。他是将大军留在了义渠,连护卫都没有携带只由一名车夫赶着车。
汉军出塞之后,匈奴等草原胡人害怕后路被夺进行撤退,蒙恬阻止胡人联军逼近咸阳的任务没有经过什么苦战就已经达成。
三十余万秦军先是在上郡休整,随后得到扶苏的命令移动往内史郡,先是在甘泉进行必要的物资补给,随后又接受指令前往北地郡的义渠。
扶苏一再调动秦国最后的武装力量自然有深刻的用意,或许是在试探蒙恬对自己的服从度,也可能是根据秦国当局的需要为出发点?
自蒙恬得到命令率军前往义渠驻扎到现如今已经过去了四个月多,军队的编制也经过多次的变动,大量的老弱被解散归乡。新的壮年兵源被补充进去,另外因为受到汉军的影响,秦军的编制也出现很大的改革。
秦军历来就是追求每一名士卒都有自己的岗位。学习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刻板和纪律,但是在军备上的革新却是不多,像是后战国时期列国已经有很多使用铁质兵器,秦军仍然是在列装青铜。
同时,秦军似乎认为穿戴重甲是懦夫的行为,崇尚的是作战时袒胸露肚,因此秦军的作战序列中。一种叫作“轻兵”的兵种最为出名,这一类轻兵主要以刑徒组成。配以勇悍的敢战之士,历来就是秦军最为锋锐的长矛。
当然,后战国时期列国装备的铁质兵器并不成熟,存在脆和容易折断致命的缺点。谈不上不成熟工艺下的铁质兵器会比青铜兵器好多少,青铜技术却是发展到工艺巅峰的产物,从某些方面来说要比不成熟的铁器更加值得信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