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70(1/2)
始皇帝酿下的苦果,事实上因为始皇帝对宗室的压制,也一直长久没有册立太子,众公子之中真的难以有谁能够累积起威望来。
始皇帝为什么会这么干?那自然是有他的原因,这种做法也不是从嬴政这一代才开始。
若是了解秦国历史不难发现自秦孝公赢渠梁开始秦国宗室就开始走向弱化趋势,然后到了秦昭襄王嬴稷时代之后,秦国的宗室就充斥满了楚系的人。秦孝文王嬴柱接位之后秦国走了一段时间的下坡路,那都是因为芈氏(魏姓)、熊氏这些人牵扯了太多秦国的精力,一直到秦庄襄王嬴楚时期秦国的朝堂要职都是掌握在楚系的手中,到了嬴政登基之后都依然是这种状况。
秦孝文王嬴柱是一直有意地在让出王室的利益培养从山东来的山东系。那是为了扭转秦国朝堂被楚系霸占的现状,可是耐不住王后就是芈氏(既是华阳),因此在秦孝文王嬴柱这一代秦国也“玩脱了”,王室赢姓让出利益是培养了一些山东系的臣子。但是在楚系的压制下山东系根本成不了什么气候。
嬴政成为秦王的前几年没什么存在感,那是吕不韦的时代,吕不韦在秦庄襄王嬴楚依靠灵活的政治手腕总算是削弱了一些楚系的势力。但是从根本上也依旧改变不大,毕竟楚系有当时的华阳太后这尊大神压阵。
真正改变秦国朝堂格局的是在秦王政八年(公元前二三九年)的成蛟叛乱,这一场叛乱恩怨纠葛非常多,关于成蛟窥视王位所以才发动叛乱这一说法很难站得住脚,有因可循的更多是楚系面对老秦人一系在寻求权力的时候做出的反扑。
就是在成蛟叛乱这一事件中,老秦人一系展开了自商鞅变法之后最凶猛的反扑,当时的利益既得者楚系怎么能容老秦人一系反扑成功,所有的纠葛也就引发了成蛟的叛乱事件,牵扯进去的却是王室、楚系、老秦人一系、山东一系,几方以成蛟叛乱作为舞台在政治上进行博弈、在战场上进行厮杀。
老秦人一系的反扑给予了楚系一些重创,但是捡便宜的却是一直到看清楚局势后才加入角逐的山东一系,其中就是以吕不韦这一系得利最大,后面也才有在楚系虚弱之后的吕不韦权倾朝野,可是吕不韦所谓的权倾朝野却是极为不稳,在往后的日子里吕不韦也才被逼辞官,然后又在返乡的路上被一杯毒酒赐死。
关于赐予吕不韦毒酒的是谁历史记载是嬴政,可是当时真正掌控秦国权力的是华阳太后,嬴政手里能用的棋子也不过是有限的几个,其中长信侯嫪毐还是因为嬴政母亲的恳求才给予支持。另外有一说法是长信侯嫪毐是华阳太后一方的人,被扶持起来不过是为了恶心嬴政。所以嘛……
嬴政真正掌权是在华阳太后逝世之后,掌权的秦王政面临的是体系庞大的楚系,而这个时候老秦人一系除了王氏这一脉之外几乎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人物,倒是山东一系经过差不多一百五十年的发展成了气候。
楚系掌权屡次出卖秦国利益,秦王政亲身的经历更是注定一旦掌权必然会进行清洗,那么培养山东一系继续压制楚系就成了身为君王的嬴政会去做的事情,秦国的政治格局也就演变成楚系退出秦国朝堂,山东一系成了朝堂之上最大的利益群体,老秦人一系不过只有王氏占据了相当小的一块“阵地”。
在始皇帝嬴政当政的时候,除了攻灭六国一统天下,他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维持朝堂上的平稳,派系之间太多的纠葛和争斗也形成数十年没有册立太子的原因。
什么恩怨纠葛?还不是因为利益的争夺,那些争夺者的争斗方式从朝堂已经转移到关于未来继承人上面,都想着始皇帝可以选择代表某一系利益妃子所生的公子成为接班人,这就是为什么始皇帝长久不册立太子的直接原因。
扶苏的母亲是楚人,他的母亲嫁给始皇帝当然也是因为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政治联姻,主导这件事情的人正是华阳太后。
其他如赵、魏、韩、齐也都有王室女以及老秦人的女子都都位于始皇帝后宫,有所出者亦有不少,但是在秦国的政治气氛中注定难以能一展身手,概因这位公子任职了什么,剩下的那些公子也必然要有相应的任职。
始皇帝的众多公子中谁也没有出任过什么职位,哪怕是扶苏也是如此,他还是在始皇帝察觉自己身体不对劲的时候才仓促地被送往北疆出任监军,而北疆是蒙氏那一系所掌握,他与蒙氏兄弟自小一块长大。
始皇帝安排扶苏去北疆担任监军在众多公子中是独一份,始皇帝做这样的安排其实是一个过度,通俗点就是让扶苏去支持自己的派系中镀个金熟悉一下军务,也在未来的对草原胡人作战中培养出威望,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接回咸阳。
不得不说,始皇帝的安排实在是太迟了一些,另外扶苏正因为是前去支持自己的派系中担任要职,有威望也不过是原有的支持度上增加一些威信,除了蒙氏这一系之外根本就没有产生其它的影响力。
政治的复杂程度注定了一套计划在中途被腰斩就是满盘皆输的局面,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给始皇帝针对扶苏进行另外的扶持,其结果也显现了出来,扶苏没有足够的威望来控制朝堂,在秦国面临窘境时,一些人有了额外的选择压根就没有什么负担。
第一个抗命不尊的王贲出现,随后老秦人一系也根本不隐瞒自己的意图直接反水,轮到徐氏那一系根据对自己有利的情势做出选择时,外有重兵压境之下,蒙氏的武力抽不开身,扶苏一点反制措施都做不到。
在面对这样的局面下,扶苏有心却难以回天,他现在最想知道的是汉王哲对秦国是什么个看法,特别是在新一批五万武装齐备的汉军已经驻扎在咸阳东面时,共尉会说出一些什么话。
王氏抗命,老秦人反水,徐氏有“独走”趋势,秦国都是这般模样了,共尉当然是认为时机到了,有些话也是时候进行转达……
第六百七十九章:因与果(下)
“殿下,”共尉先是一礼,随后说:“想必殿下已经知道齐燕联军已经在砀郡一线被我军覆灭?”
扶苏颔首,他当然知道这一件事情,在攻灭臧荼所率燕军的时候,秦军还出兵七万一共作战。←,
就是在那一次,出战的七万秦军在对燕军作战结束后再也没有回归三川军营,他们也不知道是出自谁的授意是移军前往东郡的定陶。
得知出战的七万秦军没有转回三川郡营盘,是踏上了前往东郡定陶的道路时,扶苏还派人前去三川郡询问徐岩,徐岩给予的回复是根据情势的需要。
什么需要?徐岩没有说是什么需要,但是后面扶苏却是探知那七万秦军到达定陶之后接受了汉国的补给,随后徐岩族侄徐阳成了该支秦军的指挥官。该支军队除了没有改换旗帜更换战袍,俨然就成了一支汉国编外军,在徐阳的率领之下又取道北上,扶苏最后得到的情报是要前往上党一线,至于是干什么就不清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