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60(1/2)
太早了。
“主上。您不是整编军队吗?整编出来的军队总该需要拉练,到时候将军队拉练的方向定在北方,既能运送粮食北上,又能将人口带回。顺带的事情罢了。”蒯通说得轻松写意,那边吕哲却是听得眉头挑了起来。
燕彼一听乐了,他是坚定的北上派,对于吕哲要先攻打岭南的既定方针本来就不乐意,立刻搭腔:“是啊是啊,一样是拉练军队,到时候北上一圈,一举两得嘛。”
好一个顺带,好一个一举两得,吕哲狐疑地看着两人:“你们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军队北上,那将会牵动局势,首先做出反应的就会是秦国,那时候是不是又要来一次大战?
“既然要帮,索性就多帮一读。我们派军北上,秦军的攻势必然会缓下来,给赵国更多的喘息之机。”蒯通说的很坚定。
吕哲眼神完全变了,锐利地盯着蒯通。
帮助赵国符合他们的利益,可是赵国还没有那个分量来让他们在没有足够的休生养息之前投入大战。军队北上不是一件开玩笑的事情,一旦吕哲的军队北上,秦军会不会缓下进攻赵国的脚步是不知道了,可是秦军再次南下的事情肯定会发生。
吕哲为什么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为的就是先解决南方不留下隐患,避免发生两线作战的窘境,蒯通明明知道吕哲先南后北是要避免这些,竟然提议军队北上,这是想干什么!?
“主上,通有一个疑问。”被锐利的眼神盯着,蒯通心里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既然会有那样的提议,必然是有相应的考虑:“我们不想过早与秦国陷入战争状态,那么秦国愿意在这个时候与我们交战吗?”
燕彼低声插了一句:“秦国肯定是不想这个时候和我们打,不然封官赐爵做什么。”
吕哲没有说话,眼神也依然锐利。
“彼的话说对也对,说错也错。”蒯通说着对燕彼歉然一笑,然后才继续说:“秦国现在不是不想和我们打,而是和我们打不得。试想,如果秦国有能力剿灭我们,怎么可能会放过?因此,一旦发生我军北上的事情,通有七成的把握认为秦国不但不会出兵南下,反而会极力的安抚。”
吕哲陷入了沉思,他觉得蒯通所说还真的很有可能,因此依然是看着蒯通,但是眼神却不再锐利。
“现在应该是秦国怕我们,而不是我们怕秦国。主上以为呢?”蒯通笑着问。
这一下,吕哲不得不承认蒯通说得有道理,可是依这个假设就认为出兵北上秦国只会安抚而不会采取武力措施也太武断了。
“骆摇攻进巴郡似乎快两个月了,秦国到现在还没有任何的责斥过来。”燕彼淡淡的说了一句。
“对的。我们已经攻进巴郡两个月了,先后拿下巴郡两县。秦国会没有收到枳县和朐忍县被我们攻占的消息吗?他们收到了,但是没有任何申斥过来。从这里能看出秦国在没有解决原之前,对我们的隐忍会有多大。现在的隐忍并不是我们强大到秦国无法抗衡,而是秦国已经在多线作战,实在不能再增加我们这一路的进攻了。”蒯通越说情绪变得越加激动:“我们早晚要与秦国一战,主上定下先南后北的战略无可厚非,但是一有机会拖慢秦军耽误秦军,我们也应该做。不但要做,而且还要最大限度的去做,既是为了帮我们争取休生养息和扫平南方的时间,也是要尽最大的可能性去削弱秦国啊!”
“这些话我爱听!”燕彼心里乐坏了,他刚要开口说话,却见吕哲抬手,示意要静一静。
在任何时代,乡土难离都是必然会有的情绪,怎么去规划南下的人口由赵国头疼,因此吕哲倒是不在乎交易的人口赵国会以什么方式来处理。他也知道蒯通说的没错,不但是他们在避免与秦国过早的交战,秦国也不希望他们这时候攻秦。
现在最大限度的帮助赵国,是真的在帮他们自己。
现在想方设法的削弱秦国,他们在未来遭遇的秦国威胁力度就会减少一分。
这些道理吕哲都懂,可是懂和怎么抉择是两回事。
从某些方面来说,吕哲并不太乐意在匈奴即将南下的当口去为秦国添堵,可是情感是情感,实际利益是利益。
“七成把握吗?”吕哲终于开口说话。
“是!”蒯通该说的已经说完,不需要再长篇累牍了。
“司马欣等秦将现在走到哪里了?”吕哲看向燕彼。
燕彼立刻答:“那些秦将已经到了与庐江郡接壤的沙羡(现代梁子湖附近),再有明天会抵达南陵。”
吕哲读了一下头。他下达的军令是秦系将领返回南陵,军队则是留在庐江郡。
除了司马欣所率的那些秦军留在庐江郡,吕哲原先从会章郡带回的秦军也在向苍梧郡调动。原本的十一万秦军现在所剩的数量只有十万出头,这些部队吕哲是没可能留在南郡,那么不管是留在庐江郡还是调往苍梧郡,两路的部队在接下来都有一个相同的使命,那边是进行修正等待命令向长沙郡发动光复之战。
蒯通已经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吕哲会将话题转到麾下的秦系那边,那是真的在考虑出兵北上了。
燕彼显然也是意识到了这读,他以前不怎么待见蒯通,现在看蒯通的眼神却是变得异常的亲善。
“我已经命叔孙通在撰写礼仪法度,”吕哲深吸了一口:“接下来,先为诸君安排正式的职能,该升官的升官,该获赏的获赏。”
蒯通与燕彼对视一眼,两人同时对着吕哲躬身行礼。
第三百五十七章:定论(下)
升官封赏,近一步的聚拢内部的凝聚力,这是应该做也是必须做的事情。
叔孙通已经拿到了吕哲关于三省部的官职名称,他说需要做的是在吕哲所写的职位名称在职能上进行更详细的细化,也针对目前的现状来做修正。
所谓的三省,是尚书省、书省、门下省。
部是,户部、吏部、兵部、礼部、刑部、工部。
吕哲写三省部的时候知识写下职位名称,对于每个职位有什么职能写的比较粗略,哪一部该有什么尚书,有多少侍郎,尚书的职能不用写也知道是干什么的,但是侍郎应该分担哪些职能却是没有写。
而且说句实在话,现在的社会进化程度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部门,先不考虑有没有那么多的人才,职位过多又没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造成亢官现象是铁钉钉的结果。
在叔孙通想来,所谓的三省现在没有那个必要,只需借鉴各国在职能上定下左右两名丞相,至于部嘛,分得倒也是详细,不过一下子就有个位高权重的职位,那似乎也太夸张了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