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5(2/2)
这边吕哲刚站起来没来得及整理乱糟糟的衣服,走廊的拐角处出现一队红衣黑甲的甲士,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抬头挺胸,一个个身高不低于两米又身穿合身的甲胄,简直威武极了!
“有读眼熟……”
不是有认识的人,而是一身红色战袍黑色盔甲让吕哲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他的酒还没有完全醒,一时间有些想不起来。
大秦的军装大概分为三种,郡县兵大多是身穿灰色的战袍,边军由于战功卓越一般是穿黑色的战袍,而戍卫皇宫的士兵才会穿红色的战袍。
显然,这队士卒是从皇宫而来。
大概二十名威武的甲士接近了先是静立一小会,接着很有默契的分列成两排,这时终于露出一个穿着藏青色儒生袍子的官,这官员虽然腰杆站着直挺却已经是两鬓斑白。
这是吕哲首次看见身穿儒袍的官员,而这官尽管模样斯却是有着一双有神的双目,此刻官双手捧着一个盖着丝绸的盘子,眼睛正上上下下扫视吕哲,似乎对其穿着仪态有些不满意。
徐阳见这阵仗露出大喜的表情,嫌弃吕哲还在慢悠悠地整理衣服,他急急走过去帮忙。
等待吕哲将皱巴巴的衣服整理好,那官才咳嗽两声高高捧起手的盘子对着皇宫的方向拜了几拜,说话像是在歌唱那般带着腔调:“今有陇西郡西县名吕字哲,立功得赏,经计功由上造升进爵为公大夫。”
等等!好像有什么不对?这官是在传旨?古代传旨不都是宦官,而且需要准备香案敬三牲,还得等待被传旨人恭恭敬敬跪地,这才目无人地昂头念“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类的一大堆念叨吗?
这位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官,说完之后将盘子慢慢放低,递向旁边的一名甲士。另一名甲士又将一个新的盘子递给他,这次盘子没有盖布,那上面躺着两块黝黑的铁牌。
“啊!?”徐阳看见花纹刻字的铁牌大大地激动,脸色狂喜,“军侯?军侯!贤弟成军侯了!不对,怎么是两块军侯牌?”
官巡回似得抬着盘子在胸前晃了几圈,像是一个昭告仪式似得举动,而后才又说:“徐氏阳,推荐人才有功,着晋升军侯之职;公大夫吕氏哲,着晋升军侯之职。”
本来就疼的脑袋“嗡”了一下,脸上同样露出喜悦笑容的吕哲,他转身用力抱一下听自己升官有些呆了的徐阳:“大兄,我是军侯了,我们都是军侯了!”
好像谁都没注意到似得,本来是名吕字哲后面成了吕氏哲,爵位自公大夫有了一些特权的吕哲现在起也是一个有“氏”的人,说明后面还有没公示的赏赐,大概是一块小小封领之类的吧?
而似乎,徐阳升官还有一个荐才有功的由头,吕哲就干脆封赏没有个理由,实在令人不解。
“鄙人叔孙通。”官自我介绍完,笑呵呵地作鞠:“恭喜两位军侯。”
大秦军职十分简约,除了将军、校尉这一高级将领的级别,下来就是军侯了。军侯虽然只是领军千人,但是在大秦也算是上层的军职,已经算是入流的军队官职。
在其它朝代将军和校尉之类的官职可能会满大街跑,但是在大秦将军的数量可以说是少到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大秦除了前、后、左、右统帅边军这一级别的将军,只有一些练兵的如“蓝田将军”。在战争时期可能会任命一些临时拥有领兵权的将军,如上将军、将军,但这是临时的职务,大战归朝之后会被解除。
至于校尉这一级别,有统军的校尉,有监督地方的都尉,还有各个关隘的护军都尉。这些类别都有自己被限定得非常明确的职务,像章邯是名监督咸阳城门的校尉,那就只能担负起城门安全的责任,没有领兵出战之类的权力。
在各有职责的将军与校尉之下的军侯,可以说这一个级别恰恰是大秦“最自由”的军职,同时也是赚二十等爵最容易的阶层。
领了军牌和军侯级别的战袍、甲胄,不知道大秦军职多寡意义的吕哲,他激动过后就将注意力转到证明爵位的铜片上去,这铜片上面用小篆写着贯籍、对相貌特征的形容,看到在一个叫‘燕平里’的地方有二十顷的土地……
“这个?”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称呼名字吧很不礼貌,称呼大人则还没有这个惯例,他不好意思的拱手:“这位先生,这里……”举着铜片的那段描述,“这是在哪?”
叔孙通看了思索一下:“这里是辽西。”
“辽西?”吕哲愣住了:“赏赐的土地在辽西?”
“是呀。”叔孙通似乎看懂什么,哑然失笑:“会有官府派奴隶替你耕作,每年该有多少收益都会换成财货如数寄给你。如果想让亲族过去照应,那也是可以的。”
“喔。出产的粮食是专门给国家收购的!”吕哲又好奇地问:“您是来传旨的?”
“传旨!?”叔孙通哭笑不得:“不不不,我是待诏博士,不是传旨的宦官,那也不是圣旨,只是封赏。”
难怪啊!吕哲弄明白后总算有读恍然,见甲士已经离去这官却还没走,有读“人情味”的邀请一块饮宴,没想这人还真答应了。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第六十九章:利用价值
感谢梦53老兄的打赏。今天第一章奉上,大概十读左右会有第二章。
…………………………………………………………
说实话,吕哲总是觉得叔孙通这个名字好像在哪里听过,不过怎么也想不起来。他此时正被升任军侯的事实振奋得有些热血沸腾,这还没有醒的酒再被“加量”竟是神奇的没有醉酒状态,喝起来像是在饮水。
作为一名儒生,叔孙通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个性,一方面很注重礼仪另一方面又语言风趣。这么一个看似很严肃的人表现出别样的风趣,给人一种要错乱掉的违和感,简直会令人在风凌乱。
吕哲从来都没有和儒生相处过,刚刚接触时总以为儒生动不动就会以“子曰”为开头,然后再说出某位先哲的名言。反正话说了非常多都是“别人”说的,没一句“自己”的话。没想叔孙通改变了他对儒生的印象。
叔孙通的风趣就在于他虽然也会引经据典,可是没有那种“硬入套弄”的背书感。他在说话的时候会引用如孔子、孟子的名句,不过总是像在讲故事那般,一些名句在他讲来竟是非常生动。
比如某段交谈,叔孙通在提醒吕哲之所以顺利的升任军侯是因为赵高出力的关系,他没有粗俗的说出来,而是谈了一会赵高对秦律的理解,再用“燕金台,千金马骨”的典故来做注解。
很神奇的,对典故之类一片空白的吕哲听懂了,而且听后的印象十分深刻。
这样的交流让吕哲觉得新奇的同时认为叔孙通其实就是赵高的人,不然他怎么会反复的提醒吕哲要记住赵高的好处呢?
稍微试探,可能是吕哲语言技巧不怎么样,叔孙通对其暗示一概没有听懂,也就无从知道是不是赵高的人。
一场并不热闹的饮宴结束,等待将叔孙通送走,两个新任军侯却是谁也没有了说话的兴趣。
将背部靠在亭子的梁柱上,耳朵里听着虫鸣,眼睛看向夜幕随风摇摆的树影,不知道为什么吕哲觉得今天发生的事情有一些不真实。
自知道来到刚刚一统神州的大秦,那种茫然被恐惧和担忧取代之后,吕哲就一直想往上爬,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动荡能稍有资本保住自己小命。
认为无法改变自己秦人身份的吕哲开始吸取一些可以利用的知识,天真的认为只要有才华有上进心就一定能达到目的,不过一年过去之后,这种想法被证明很天真很傻缺。
不懂人情世故不代表是个傻子,好吧,有时候确实就是个傻子。
后面认识了李良,难道吕哲看不出李良是带着利用心态在结交吗?在他想来,利用什么的完全无所谓,人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