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原因(2/3)
顾敏再次规矩的给康熙磕了几个头,然后起身。
顾敏这几个头磕得很是真心,康熙立四爷当太子,四爷将来的骂名么也少些。
更何况,一路从通州到京城,也听了不少闲言闲语的。
顾敏觉得,四爷不会成为抄家皇帝了吧?
不用再可怜巴巴的写大义觉迷录了吧?
顾敏先是向康熙汇报了两次南洋入货的情况,还有南洋一些商人的一些情况。
其实这些,也早有人跟康熙汇报过了。
只不过,别人汇报的侧重点和顾敏的有些不同。
人家汇报的是那些商人的家世,偏向哪一帮皇子,或者是哪个宗室王公,又和哪些商人互有联姻。
然后一次的大概利润有多少,虽然是毛估估,但出错率大概也在一两成之内。
顾敏的侧重点就在于人家商人在采购方面,还有商人和南洋各国的关系如何了。
关注点不同,所以,看法便也不同,所以,让康熙得到的感观也是不同的。
康熙对顾敏的做法倒是挺满意的,有的时候,女人心思细腻,能看到不同之处。
他对顾敏的看法虽然不认同,可至少方向不同,能听到更多的,这对康熙来说也不是啥坏事。
到了最后,康熙便问起顾敏迟迟不归的原因了。
“回圣上的话,奴婢听说南洋有金矿,鬼子国又有银矿,那矿产量还挺丰富的,所以,奴婢想留着好好打听一二具体的。”
四爷:爷就知道……
康熙虽然对出兵打别国夺矿没啥兴趣,不过,对于别人家的矿产,还是挺有兴趣的。
比方说在不动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偷运人家的矿产啥的。
“结果如何呢?”
“南洋的金矿据说还挺高的,哪儿的好些贵族,那是用金碗金筷,还有金屋顶的。
很多寺庙的菩萨也全部是黄金打造的呢。
这点,好些大清商人也是知道的。
就是哪儿的百姓挺贫穷的,至于鬼子国的银矿产量,比是肯定比不过咱大清的。
可鬼子国小啊,比tái • wān也大不了多少,人口也比咱大清少。
倘若用这方面来比的话,那人均还是挺高的,估计是大清的几十倍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