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文集(合集txt下载) 分节阅读 9(1/4)
要性。在
他看来,要让艺术家说清自己的性格是什么,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是十分困难的。
“他像个梦游者似的向他的目标蹒跚地走去──他不知道他走的是哪条路(也许是
一条绕过使人目眩的深渊的路),但是他向远处的光亮走去,不论它是不朽的星光,
还是诱人的鬼火。”马勒说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艺术家永远都无法知道自
己走的是哪条路,如果他们有勇气一直往前走的话,他们必将是灵感的信徒。就像
远处的光亮一样,指引着他们前行的灵感是星光还是鬼火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这
灵感之光会使艺术家“心中的一切显得清晰、明确”;与此同时,灵感也带来了自
信,使那些在别人的阴影里顾虑重重和裹足不前的人看到了自己的阳光。这样的阳
光帮助马勒驱散了贝多芬的阴影,然后,他的叙述之路开始明亮和宽广了。
与理查·施特劳斯一样,马勒认为对一个构思进行“陈放”是必要的。他告诉
安东?西德尔,正是在构思已经深思熟虑之后,布罗追悼会上突然出现的灵感才
会如此迅猛地冲击他。“如果我那时心中尚未出现这部作品的话,我怎么会有那种
感受?所以这部作品一定是一直伴随着我。只有当我有这种感受时我才创作;我创
作时,我才有这样的感受。”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这里,“陈放”就是“丢弃”。他在和门多萨的对话《番
石榴飘香》中这样说:“如果一个题材经不起多年的丢弃,我是决不会有兴趣的。”
他声称《百年孤独》想了十五年,《家长的没落》想了十六年,而那部只有一百页
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想了三十年。马尔克斯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瓜熟蒂落
地将这些作品写出来,唯一的理由就是那些想法经受住了岁月的考验。
对待一个叙述构想就像是对待婚姻一样需要深思熟虑,在这方面,马尔克斯和
马勒不谋而合。海明威和他们有所不同,虽然海明威也同意对一个题材进行“陈放”
是必要的,他反对仓促动笔,可是他认为不能搁置太久。过久的搁置会丧失叙述者
的激情,最终会使美妙的构想沦落为遗忘之物。然而,马尔克斯和马勒似乎从不为
此操心,就像他们从不担心自己的妻子是否会与人私奔,他们相信自己的构想会和
自己的妻子一样忠实可靠。在对一个构想进行长期的陈放或者丢弃之时,马尔克斯
和马勒并没有抽手旁观,他们一直在等待,确切的说是在寻找理查?施特劳斯所
说的“激发”,也就是灵感突然的出现。如同马勒在布罗追悼会上的遭遇,在对
《百年孤独》的构想丢弃了十五年以后,有一天,当马尔克斯带着妻子和儿子开车
去阿卡普尔科旅行时,他脑中突然出现了一段叙述──“多年之后,面对qiāng • jué行刑
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于是,旅行在中途结束了,《百年孤独》的写作开始了。这情景有点像奥克塔
维奥·帕斯所说的,灵感来到时“词语不待我们呼唤就自我呈现出来”。帕斯将这
样的时刻称为“灵光一闪”,然后他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什么是灵感,他说:“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