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4(2/2)
总而言之,大家都很紧张。
但最紧张的,却是那个和尚。
昨夜小西行长来找他,让他跳读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事情不妙——要没问题,鬼才找你。
而在浏览诏书之后,他已然确定,捧在自己手上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火药桶。
全读吧,要被收拾;不读,不知什么时候被收拾。
激烈斗争之后,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开始读这封诏书。
随着诵读声不断回荡在会场里,与会人员的表情也开始急剧变化。
小西行长死死地盯着和尚,他终于确信,忽悠这一行,是有报应的。
而德川家康那一拨人,表情却相当轻松,毕竟看敌人出丑,感觉是相当不错的。
沈惟敬倒是比较平静,因为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最失态的,是丰臣秀吉。
这位仁兄开始还一言不发地认真听,越听脸色越难看,等到和尚读到封日本王这段时,终于忍不住了。
他跳了起来,一把抢过诏书,摔在了地上,吐出了心中的怒火:
“我想当王就当王(吾欲王则王),还需要你们来封吗?!”
被人当傻子,忽悠了那么久,发泄一下,可以理解。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先算帐。
第一个是沈惟敬,毕竟是外国人,丰臣秀吉还算够意思,训了他一顿,赶走了事。
第二个是小西行长,对这位亲信,自然是没什么客气讲的,手一挥,立马拉出去砍头。
好在小西同志平时人缘比较好,大家纷纷替他求饶,碍于情面,打了一顿后,也就放了。
除此二人外,参与忽悠的日方人员也都受到了惩处。
然后是宣战。
窝囊了这么久,不打一仗实在是说不过去。所以这一次,他再次押上了重注。
万历二十四年(1596)九月,丰臣秀吉发布总动员令,组成八军:
第一军:指挥官加藤清正,一万人。
第二军:指挥官小西行长,一万四千人。
第三军:指挥官黑田长政,一万人。
第四军:锅岛植茂,一万两千人。
第五军:岛津义弘,一万人。
第六军:长宗我部元津,一万三千人。
第七军:蜂须贺家政,一万一千人。
第八军:毛利秀元,四万人。
基本都是老相识,就不一一介绍了。
以上人数共十二万,加上驻守釜山预备队,日军总兵力约为十四万人。
相对而言,在朝的明军总数比较精确,合计六千四百五十三人。
日军加紧准备之时,明朝正在搞清算。
杨方亨无疑是这次忽悠中最无辜的同志,本来是带兵的,被派去和谈,半路上领导竟然跑了,只好自己接班,临危受命跑到日本,刚好吃好住了几天,还没回过味来,对方又突然翻了脸,把自己扫地出门,算是窝囊透了。
当然了,杨方亨同志虽然是个粗人,也还不算迟钝,莫名其妙被人赶出来,事情到底怎么回事,他还不大清楚,沈惟敬也不开口,但回来的路上一路琢磨,加上四处找人谈话,他终于明白,原来罪魁祸首,就在自己身边。
水落石出,他刚想找人去抓沈惟敬,却得知这位兄弟已经借口另有任务,开溜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正也跑不出地球。杨方亨一气之下,直接回了北京。并向明神宗上了奏疏,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下皇帝也火了,立即下令捉拿沈惟敬,找来找去,才发现这兄弟跑到了朝鲜庆州,当年也没什么引渡手续,绳子套上就拉了回来,关进了诏狱,三年后经过刑部审查定了死罪,杀了。
沈惟敬这一生,是笔糊涂帐,说他胆小,单身敢闯日军大营;说他混事吹牛,丰臣秀吉经常请他吃饭,说他误国,一没割地,二没赔款,还停了战。
无论如何,还是砍了。
从他的死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
有些事不能随便混,有些事不能混。
倒霉的不只沈惟敬,作为此事的直接负责人,石星也未能幸免,明神宗同志深感被人忽悠得紧,气急败坏之余,写就奇文,摘录如下:
〖“前兵部尚书石星,欺君误国,已至今日,好生可恶不忠,着锦衣卫拿去,法司从重拟罪来说!”〗
看这口气,那是真的急了眼了。
很快,石星就被逮捕入狱,老婆孩子也发配边疆,在监狱里呆了几个月后,不知是身体不好还是被人黑了,竟然死在了里面。
所谓皇帝一发火,部长亦白搭,不服不行。
既然谈也谈不拢,就只有打了。
但具体怎么打,就不好说了。要知道帮朝鲜打仗,那是个赔本的买卖,钱也不出,粮也不出,要求又多,可谓是不厌其烦,所以在此之前,兵部曾给朝鲜下了个文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宜自防,不得专恃天朝”。
这句话通俗一点说,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要老烦别人。
而且当时的明朝,并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觉得打死人家几万人,怎么说也该反思反思,懂点道理。谁知道这帮人的传统就是冥顽不灵、屡教不改,直到今天,似乎也没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