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8(4/4)
我们之前曾不断用舰队这个词语来称呼郑和的船队,似乎略显夸张,一支外交兼寻人的船队怎么能被称为舰队呢,但看了下面的介绍,相信你就会认同,除了舰队外,实在没有别的词语可以形容他的这支船队。
托当年一代枭雄陈友谅的服,朱元璋对造船技术十分重视,这也难怪,当年老朱在与老陈的水战中吃了不少亏,连命也差点搭进去。在他的鼓励下,明朝的造船工艺有了极大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当时郑和的船只中最大的叫做宝船,这船到底有多大呢,“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大家可以自己换算一下,按照这个长度,郑和大可在航海之余举办个运动会,设置了百米跑道绝对不成问题。
而这条船的帆绝非我们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单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它有十二张帆!它的锚和舵也都是巨无霸型的,转动的时候需要几百人喊口号一起动手才能摆得动,南京市在五十年代曾经挖掘过明代宝船制造遗址,出土过一根木杆,这根木杆长十一米,问题来了,这根木杆是船上的哪个部位呢?
鉴定结论出来了,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这根木杆不是人们预想中的桅杆,而是舵杆!
如果你不明白这是个什么概念,我可以说明一下,桅杆是什么大家应该清楚,所谓舵杆只不过是船只舵叶的控制联动杆,经过推算,这根舵杆连接的舵叶高度大约为六米左右。也就是说这条船的舵叶有三层楼高!
航空母舰,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这种宝船就是郑和舰队的主力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旗舰,此外还有专门用于运输的马船,用于作战的战船,用于运粮食的粮船和专门在各大船只之间运人的水船。
郑和率领的就是这样的一支舰队,舰队之名实在实至名归。
这是郑和船队的情况,那么他带了多少人下西洋呢?
“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说句实话,从这个数字看,这支船队无论如何也不像是去寻人或是办外交的,倒是很让人怀疑是出去找碴打仗的。但事实告诉我们,这确实是一支友好的舰队,所到之处,没有战争和鲜血,只有和平和友善。
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才是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
郑和的船队向南航行,首先到达了占城,然后他们自占城南下,半个月后到达爪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此地是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据点,但凡由马六甲海峡去非洲必经此地,在当时,这里也是一个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地方,当然,当时这地方还没有统一的印度尼西亚政府。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也搞不清当时岛上的政府是由什么人组成的。
郑和的船队到达此地后,本想继续南下,但一场悲剧突然发生了,船队的航程被迫停止了,而郑和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