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尾声(1/4)
“皇上,已经传令从毕城调粮,日夜兼程,十日之后,便可送抵洛州。”谢执躬身而立,将方才所议之事一一禀奏。
萧淮站在城楼上,这已经是他来洛州第三日了,城内的洛州百姓已经安抚,可周边尚有近百个村落,百姓仍然食不果腹。去送粮的官员来报,只怕最多三日,便会有人被饿死。十日,终究还是太长了……
“谢执,传令长平军,从燕州大营先调集三万担,解洛州百姓之急。”
“皇上三思!”萧淮此话一出,谢执还未开口,倒是一同前来的长平军驻军副将先急了,“皇上,燕州大营所囤的粮食是长平军的军粮。不久就要入冬,在此时调动军粮,兹事体大,还请皇上三思!”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萧淮又岂会不知,可不调动军粮,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洛州城外的百姓饿死吗?
萧淮摆摆手,“不必再说了,传令便是。”
这一日,他在洛州的城楼上站了整整一日,从白昼到黄昏,再到夜幕一点点降下来。
“皇上,你这一日都没有吃过东西了,还是要保重龙体。”随侍劝道。
萧淮却只一瞬不瞬的望着洛州城外,“城外的百姓几日不得吃食了?”
“这……”随侍顿时噤了声。
“备马。”
随侍一愣,“陛下要出城?”
话一出口,又自知逾越,连忙躬身退下。
萧淮望着这沉沉的夜色,他答应了谢昭昭,最多三日,今晚无论如何都要回一趟胡家村。
正要下城楼,却听见远处渐渐有马蹄声靠近,旋即沉沉的夜幕下,一串长长的灯火明明灭灭,由远及近。
“皇上,是长平军!长平军的援粮到了!”那随侍也看到了军中竖起的大旗,上面是一个猎猎的“平”字。
长平军的援粮?从燕州大营到洛州,最快也要三日,那诏令是今早才下的。待人马渐行渐近,只见驻军将领身后,端坐在马上之人依稀是胡家村的李三和阿牛。越过李三和阿牛,萧淮一眼便看到了其后那一抹娇小的身影,换了男装,带着帷帽。
“开城门!”他高喊一声,旋即转身下了城楼。
厚重的城门一点点被拉开,萧淮大步走出城外,长平军将士翻身下马,齐齐跪地高呼“吾皇万岁”,谢昭昭独自一人走上前,躬身而拜,“皇上圣明,当初命吾等开荒西北,如今已有所成,这里是一万担粮食,可先解洛州之急。两日之后,还有十万担援粮。”
空旷的城楼下,夜风猎猎,女子盈盈而立,纤薄的身子却蕴藏着可撼动山海的力量。
萧淮一步走上前,直接将人拥住,用披风紧紧的裹住。虽然只有区区一万担,可于洛州百姓而言,却是救命的粮食,于他萧淮而言,又何尝不是?
这样的昭昭,便是让他用命去换,他也心甘情愿。
身后,阿牛已然看傻了眼,险些从马上掉下来,皇……皇上?
那……他把皇上给打了?!
两日之后,十万担援粮送抵,洛州的粮灾终于得到缓解。伴随着这场灾祸,西北三州的贪吏也被连根拔起,上至燕州刺史管良玉,下至籍籍无名的粮官、税官,多达百余人。这无疑是昭宁十二年后,又一次震动朝野的官场巨变。
随后,萧淮下旨,将远赴江南上任已有三年的状元孟敬沅调回少京,待岁夕之后,调任燕州刺史。又从近两年新擢升的年轻官员中选拔数十人,填补西北空缺。至此,西北官场被彻底肃清。
萧淮在位十六载,终于将先帝时期遗留下的兵权问题与西北之患彻底解决,大周王朝迎来中兴之主。
从此,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