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应劫:相别(2/2)
“咱们再见吧。”
隆平十三年十一月初三未时,宣王李世默携圣旨回京城调兵至鼎州护卫圣上。而在帝都长安,在宫城为数不多可以自由行走的,是重华宫中的萧贵妃。
自隆平九年薛家案发以来,每至五月至九月,她便推说暑热,不见客。今年也是,还推辞了献陵祭扫。没想到九月的自我隔绝结束,推开宫门的一瞬间,宫中竟然死寂如斯。
萧贵妃独自一人行在宫道上,秾丽的霁蓝色永远流光奕奕,在鲜红的宫墙间,如流淌的诡异的河川在两山夹谷间,突兀又夺目。
没让无衣相陪,她一个人,缓缓沿着每一处宫墙根,指尖沿路抚过每一块宫墙砖,脚边的御沟不比往日脂粉气浓烈得令人难受,快要干涸的水流——她想,如这气数将尽的王朝。
行过储秀宫,往年弦歌不绝的突厥公主也沉寂下来,宫门一封,一潭死水在高墙内渐渐腐烂。
她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宣王李世默背水一战叩请重审薛家一案。隔着长街,她看见紫宸殿前伏地请旨的永安郡主,也看见了,围绕着这个案子,人人走向的注定的死局。
又一年过去了,宣王殿下都已走完从意气风发到中道折戟再到东山再起的一场轮回,她又在这死水微澜的宫里,熬出了数根华发。
又一年木槿花行将凋落,又一年在宫里耗尽春秋。
长安城,还有这皇宫,空得真叫人害怕。
缓缓沿着宫道走了一遭,萧贵妃最后还是只能回到固守角落的重华宫。
“母妃!”
墨发高束英姿勃发的十三岁少年迎面而来,是她在这宫里唯一的明亮。
在儿子面前,她永远都是严母的模样,不露任何感情,
“今日书读了吗?”
“回母亲的话,都读了。”
儿子也是恭恭敬敬的。不过,十三岁正是压都压不住的鲜衣怒马时。李世谚眉眼之间亮晶晶的,逐渐长开的五官已展露出不同于陛下的剑眉星目。
“母妃,您可知西北又兴战事了吗?”
萧贵妃点点头,转身向寝宫中走去,显得兴致缺缺。
而李世谚却格外兴奋,一向乖顺的孩子兴冲冲地奔了两步跟上母亲的步伐。
“儿子想去看看!”
萧贵妃猛地回头,那种天生对兵事的热衷眼神让她片刻间重回当年萧府的墙头马上,月色光华。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脉里的相似,她甚至觉得下一刻李世谚骑上马,便能让满朝文武回忆起当年薛骁敬的风姿。
被母亲一瞪,十三岁的孩子被吓得一缩,眸子却是无论如何都掩不住的光彩。
“儿子读了好多兵书了,就想实地看看也不行吗?”
“不行。”
没有商量,萧贵妃拎着裙摆转身向着寝宫疾步而去。
“那儿子想去鼎州拱卫父皇,也不行吗?”
“不行。”
“那……”
李世谚追着母妃的裙摆,声音难得扭捏得奶声奶气。
“那儿子不出长安城,请教请教懂兵事的师父,这总可以了吧?母妃……”
因为管得严又基本不让他见人,李世谚的少年老成在他身上几乎浑然天成。难得流露出的撒娇恍然不真切,让萧贵妃自忖这些年对世谚是否太过严苛。
严肃的母亲神情终于软下来。
“你想请教谁?”
李世谚眼中一刹那间闪过明光。
“卫将军!”
下一章,李世谚卫茂良师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