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应劫:校武(1/4)
若昭手边能用的人在甘凉。
总共两千人,正是卓圭和分管甘凉河西一带的fēng • bō庄堂主胡义恭带领驻扎在河西谷地的两千人。
九月巴蜀来信天师道出事,依若昭的计划,打算分批把这两千人从西北调至长安城南,以备不时之需。然而一入十月,西突军队活跃在萧关一带的消息,比传到鼎州高祖献陵更早地传到了她手边。
西突的威胁远比南方天师道要大得多,长安西北防线的薄弱亦远非长安近郊所能比拟,关于天师道一切用兵的打算只得暂且全部按下。若昭一边写信嘱托公孙杜宇务要拖住天师道的人,另一边又一封书信修至朔漠连天的边塞。
“朝廷派来主持萧关大局的只可能是凉王。卓哥哥,拜托了。”
一切亦正如李若昭所想,前往河西东界萧关主持大局的人,确是凉王李若昊。
隆平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已在鼎州完成公卿巡陵与亲谒陵仪典的宗室朝臣正商讨筹备回朝事宜,当日便传来西突在河西之地异动的消息。由宣王李世默提议,凉王出山主持河西大局,朝臣皆无异议。
时至下午,来自萧关的紧急军报称,西突的骑兵,已至萧关以西二百里开外。
提议在几个时辰之内变成了现实。于是,陛下特授凉王李若昊为陇右道节度使,即刻赶赴萧关边境,总揽河西一应军政事务。
虽然陇右道,安和元年防线内缩之后,也就只剩下一个萧关及以南的秦州武州和成州。
自鼎州献陵至萧关,一路向西八百里,凉王单枪匹马昼夜不息,也足足走了八天八夜。
至萧关,已是十月二十四日清晨。
民生凋敝,百废待兴,血红的圆日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喷薄欲出,西突的轻骑掀起的尘土站在萧关关城楼肉眼便可看见。城头上的兵士衣冠不整,拿不出一个像样的,紧握唐刀勉强瞪着浑浊的眼,迎向漫无边际的风沙。
这还算是好的,城内军营里的兵士东倒西歪还睡着。十月寒风裹挟着沙子,割在脸上已有刺痛之感。皮糙肉厚的大老爷们倒也不讲究,饶是枯瘦得能看得见鼓胀的关节,衣不蔽体地倒在细沙土上依旧睡得鼾声一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