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 26 章(1/4)
徐若若除了每天坐在庭院里等报社的信件,有时候闲的无聊,也会翻一翻书。她接受的应该可以称得上西式教育,就读于洋人的女中,会一口流利的英文,认真较起来,她的法语其实也不错。
像汇雅女中这样原本是传教士举办起来的中学,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普通家庭的女孩们,希望能教导她们识礼知义。
因为一些传教士想将福音带给国人,也想要改变清国普通百姓愚昧的现状。但是在闭目塞听、民智不开的清国,这些显然不是那么容易。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法子,想要改变现状,应该改变他们的教育,而真正能行使教养之责,从根本发生改变的应该是他们的母亲。
尤其是清国男女严重不平等,女孩子基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没有接受过教育,当她们成为母亲之后,在教导下一辈的时候,也只能延续上一辈所接受的认知,继续蒙昧无知。那么轻易还是无法改变清国百姓贫苦的现状。
所以传教士们聚在一起,创办了女子中学,汇雅女中就是最开始被创办的两所之一。
传教士们因为外国人的身份,被当时的清衙门所优待,所以筹址、建校都很容易。等到招生的时候,就遇到了些困难。好人家的女儿,谁愿意将她送到劳什子的洋人学校,在清朝的普通百姓眼里,这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和妖魔鬼怪没什么差别。
但是在传教士们挨家挨户的吃了闭门羹,又再三保证,用倒贴钱的方式,还是招到了一些穷苦人家的女孩。她们的父母大多是重男轻女,贪图传教士们口中可以免费领到的救济粮而答应把女孩送出去。
也正是因此,这些半大的十几岁女孩们特别争气,她们很能吃苦,学习也很认真刻苦。会因为传教士们带来的黑暗贫瘠的人生里的一线曙光,而不断练习那些拗口饶舌的发音和单词。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那些面目黝黑,双手粗糙,明明正值青春,却眼神麻木的女孩们,几乎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她们变的得体大方,能说出流利的英文,知晓礼仪,一举一动都泛着洋气。
在传教士们的牵线拉桥下,女孩们甚至得以进入洋行工作,凭自己的知识赚取收益。有最开始的女孩们作为示范,后来,越来越多的女孩被送至汇雅女中。
很多穷苦家庭的父母,渴望以此改变女孩们的命运,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女儿长大了也能成为体面人,做体面的工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