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部 风云际会 九十 赵光远全军尽殁 曾彦侯死守夔门(2/2)
赵光远领着数百残兵沿小路逃回营寨,谁知却见寨墙上高挂着大西军的旗帜,赵光远知营寨已失,只得重新调头,从大西军的重围中冲杀出去。等逃出生天,回头再看身后的士卒,竟已不足二十人。赵光远生怕被陈士奇治罪,不敢再回成都,带着残部一路逃往汉中去了。
赵光远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成都,陈士奇无兵可调,一时竟是手足无措。
闻得败报,曾英又一次赶到抚台行辕恸哭请兵,万般无奈之下,陈士奇也只能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同意由曾英挂守备之职,统率五百乡兵前去抵御张献忠。
尽管只有五百人,但曾英却并不气馁,他散尽家财用于军中,每日好酒好肉对待这些将士,一连训练了十几日,这群乌合之众终于渐渐有了些军队的样子。
同时又有营山县武生李占春带着好友余大海、胡凤鸣来投,李占春矫捷多力,能使十八般武器,昔年摇黄围困营山之时,他曾率乡兵出战,出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勇冠川中,人称“李鹞子”。
曾春久闻三人勇武无比,得此悍将相助自是大喜过望,立刻将他们任命为头目,分别统领一百将士。
军中士气正盛,曾英当即率部誓师出征。
曾英的妻子名叫董琼英,本是富户人家的千金,自小不喜女红,偏爱舞枪弄棒,习得一身娴熟武艺,又养了蛮族女婢数百人,登山如猿,十分善战。
得知夫君将要前往抵御张献忠,董琼英也挽起青丝,披上战甲,带着众蛮族女婢拦在军前,要求一同前往。
曾英劝说不住,只好点头答应。
这支不足千人的队伍在曾英的带领下离开成都,一路来到夔州府。听闻大西军势如破竹,沿途官军皆望风而逃,曾英立即决定在瞿塘峡山谷设下伏兵,打张献忠一个措手不及。
瞿塘峡西起奉节白帝山,东迄巫山大溪镇,是三峡之中最短的一个。然而就在峡谷西端入口处,两岸悬崖峭壁犹如同刀削斧劈一般,高数百丈,宽仅不到百米,形同门户,名曰“夔门”。
但见山高峡险,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足五十尺,波涛汹涌,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靳统武率五千兵马在前开路,由于一路都没有遇到什么抵抗,一时疏于防备,突遭伏兵所袭,兵马折损过半。
靳统武率残部来到定国军前,称有官军阻路,定国倒并没有放在心上,劝慰了靳统武几句,随即亲自督军向前迎敌。
行进至皮市隘,正遇上曾英率部在此据守。
为了虚张声势,曾英派人将旗帜遍立于山谷之中,似有千军万马。定国于山下张目望去,不知官军底细,又见隘口地势十分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于是故技重施,命众将士轮番在山下叫阵,日夜不息。
然而曾英总共就这点兵马,如何肯出战,他一面严令坚守,一面命人时不时地在半夜擂鼓呐喊,如同袭营一般,令大西军不堪其扰。
官军始终不肯下山,定国也只能下令祁三升率军强攻,但官军居高临下,上山道路又只容得下一人通行,纵使再多兵马也根本施展不开,因此攻了无数次,除了在山道上丢下大量尸体,竟毫无进展。
四十万大军就这么被曾英的数百乡兵死死堵在了夔门天险前,一连数月寸步难行。
与此同时,整个天下正经历着一场惊天剧变。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入京师,崇祯帝煤山自缢。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占北京,大顺军一路退走山陕。五月十五日,福王朱常洵之子朱由崧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即位,以次年为弘光元年,是为弘光帝。
此时曾英已在皮市隘坚守了整整四个月,久等援军不至,粮食又都吃完,无奈之下,只好放弃隘口,退往忠州。
大西军突破夔门,终于抵达夔州,城中官吏早已逃散。由于一路江水湍急,两岸路险难行,大西军队伍拉得太长,后队一时无法跟上,加之人数众多,筹粮不易,张献忠只得再度停下进军的脚步,在此驻扎休整。
蜀中缙绅江鼎镇听闻张献忠已至夔州,当即找到好友龚完敬密商,一同前来投奔。
这时候,张献忠兵多粮少,进展缓慢,前方水路有官军堵截,陆路又被摇黄十三家所据,后路也为左良玉所占,加之夔巫一带地狭民稀,根本无力供养这四十万大军。
正在进退维谷之际,突然听闻二人来投,张献忠自是大喜过望,对左右言道:“此二人皆为蜀中名士,熟知官军与摇黄虚实,远来降我,可见川中人心皆已倾向于我!只要我等努力击溃眼前官军,其他州县自可以不攻而下!”
随即大摆酒宴,为二人接风洗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