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最后的离别(2/2)
说完,他接走向下一个战士,就这样一个一个的敬礼和握手,直到最后一个战士……
史迪威坐上了吉普车,最后看了一眼这些共同浴血奋战的战士们,然后下令开车,向机场方向开去。
当运输机从密支那起飞,史迪威在空中看着下面整装待发的中国军队,脸上露出了有些欣慰的笑容——他已经没有遗憾了。
1944年10月14日,史迪威来到桂林,和张发奎白崇禧一起研究了桂林保卫战的相关计划。
1944年10月19日,返回重庆的史迪威终于接到了来自华盛顿的正式通报——他已经被解除了亚洲战区参谋长和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所有职务,将在重庆用最后一天半的时间来做告别,然后前往印度去交接自己在盟军东南亚战区的职务。
原先的盟军东南亚战区蒙巴顿勋爵的参谋长魏德迈将军(为防止英国人再次耍什么把戏,美军特地安排他在东南亚战区工作),这位曾经在1929年在中国天津的兵营呆了两年,然后直到1942年才再次来到远东地区的将领将接替他的职位。
这一天半的时间,史迪威走访了宋庆龄和其他几个在重庆的朋友。得知他离职的消息后,宋庆龄当场哭了出来,她盛赞史迪威:“比中国人更能办中国事儿!是替中国人民说话的朋友!”
他走访了美国驻华大使高斯,却得知这位美国政府中同样难得的中国通此刻也在写辞职报告——他对于将美援物资直接交于宋子文手中十分不满,知道这样会导致大部分物资无法用在抗战前线,但是架不住赫尔利的全力支持,实际上由于蒋介石和赫尔利的一唱一和,在中国已经将他彻底架空。
史迪威向远在延安的朱德致函:“……对不能与您和您手下日益壮大的杰出队伍并肩作战,一起抗日深感失望……”
同时,他命令延安观察组的族长约翰立即返回美国,尝试说服美国政府立即和共产党建立直接联系——他已经敏锐的感到抗战后中国内战的胜利一方。
他也没忘记陈纳德,虽然两人关系很紧张(关于空军第一还是陆军第一的问题),但是还是向他发出了一封彬彬有礼的信,对他率领的“飞虎队”战绩表示肯定和赞赏。
蒋介石派来一名下级军官,给史迪威送来了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史迪威则谢绝了,最后对蒋介石留下了一句话:“无论你对我怎样看待,请记住,我唯一的目的只是为了中国的利益。”
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终于离开了重庆,乘坐飞机前往印度交接盟军的工作。
一路上,他在兰姆伽稍作停留,看望了一些老部下——由于罗斯福命令他保密,因此,他不能向他们道别。不过离开前他还是向自己最欣赏的孙立人发出了一封信,以表示对他的认可和赞许,并对即将发起的八莫战役表示了期待。
1944年10月27日,史迪威完成了在东南亚战区的职务移交,乘坐飞机返回美国本土——距离他上一次踏上美国本土时已经过去了足足3年多的时间。
由于此刻正值美国大选,史迪威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将军被解职算是罗斯福政权的一个污点,于是陆军部并没有给史迪威安排新的职务,而是让他回到家尽量避免和外人接触,处于半软禁状态。
然而史迪威的离职,如此大的人事调动自然是纸包不住火,被透露后立即在媒体上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
《纽约时报》在第一版就尖锐的指出:“……史迪威的决裂,起因是蒋介石拒绝全力进行战争……此事意味着美国默认一个垂死的反民主政权的胜利,这个政权更关心的是维护其统治,而不是把日本人赶出中国。美国现在是在消极的支持着一个日益不得人心,并在中国失去信任的政权,一个依靠3套秘密警察系统和关押政治犯的集中营维护其统治的政权……”
面对国内的评击,罗斯福一面召开新闻发布会,一面让陆军部对史迪威下了“封口令”,让史迪威“少说两句”。史迪威将军只得在家耐心编写回忆录,并且谢绝了一切访客和记者。
时间一转眼到了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逝世,杜鲁门继位总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史迪威的“软禁”终于被解除。根据魁北克会议精神,为了即将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的登陆行动,马歇尔将军特地将史迪威调到了太平洋战区司令麦克阿瑟手下。
麦克阿瑟在西点军校比史迪威高一届,他最先想让自己这个学弟担任自己的参谋长,却被史迪威婉拒,希望直接带兵。
1945年6月,史迪威被正式任命为第十集团军司令,参加对日作战。但是由于对日大规模作战已经基本结束,因此,第十集团军并没有赶上任何大规模的战役。
1945年8月,美国先后向日本投下两颗yuán • zǐ • dàn,苏联也在同月对日宣战,150万苏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率领下越过边境杀入东北,歼灭了日本关东军,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发动了全面的反击。日本投降,二战终于结束了。
1945年9月2日,史迪威参加了在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9月7日,他又亲自主持了琉球群岛的日军投降仪式——然而他并没有等来战前口口声声要“共管琉球”的中国军队。蒋介石战后害怕得罪日本,这个曾经是中国附属的岛国,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抢占了大半个世纪,最后还是“还给”了日本,也就是现在的冲绳。
本来按照原计划,史迪威的第十集团军要前往朝鲜半岛接收日军投降。不料此举竟然牵动了蒋介石敏感的神经,他直接致函杜鲁门,要求解释“史迪威登陆‘中国沿海’的问题”。虽然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对此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朝鲜半岛也算中国沿海?但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敏感,他们还是下令第十集团军回国,改由其他部队进驻朝鲜半岛。
史迪威对此虽然有些失望,不过也只能执行命令。但是对于中国这片土地的感情,让他还是向马歇尔提出申请,希望在第十集团军回国前,让他以私人身份,去北平看看,造访一下老朋友。当马歇尔将这个要求转交给蒋介石的时候蒋介石断然拒绝,声称史迪威的造访会给共产党利用。
得到消息的史迪威除了失望还有出离的愤怒,他对马歇尔说道:
“他们害怕我去中国大陆……或许蒋介石以为我会掀起一场革命……没准我真打算这么做。”
史迪威再也没有踏上过这片他待了20多年,感情深厚的土地。第十集团军回国后被解散,史迪威被任命为军需装备委员会主席。
不过,随着抗战结束,中国暗流涌动,马歇尔又找来了史迪威这个中国通帮他参谋国共之争。而史迪威则一针见血的指出——蒋介石政权早已经腐败到了极点,他们不可能在内战中取胜。因此想要保住蒋介石政权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不要发动内战。但是由于赫尔利和魏德迈的袒护,美国政府对蒋介石无条件的支持,不但大量赠送装备和美援物资,甚至直接出动飞机军舰帮助蒋介石把部队部署到位,现在的蒋介石政府已经膨胀到目空一切,因此,他听不进任何劝告,只要美国的国策未变,他就会不断变本加厉,直到玩火自焚。所以,马歇尔的行动就像是一个标准的悖论。
马歇尔深信史迪威所说,不过职责所在,他还是立即赶往中国,开始不遗余力的调解国共内战——然而正如史迪威所说,最后的停战协议成了一张废纸,国民党军队利用美国海军开始在沿海大规模运兵,调兵遣将,开始为全面内战做准备。
1946年,进入东北的共产党民主联军和国民党军开始了大规模的作战,很快,内战在整个中国爆发。
同年4月,史迪威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激动的说道:“……中国东北那里发生的事情,不是一个奇观吗?真希望我放下手里的铲子,回到中国去和朱德一起扛枪……”
然而,常年的作战,让史迪威的身体还是支持不住了,9月,他住进了旧金山莱德曼陆军医院。医生检查后,才发现他的胃癌早已经扩散到了肝部——早在1943年指挥第一次远征的时候,他的胃部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常常疼的吃不下东西,只是一直在中国指挥作战,并没有去医院做检查。
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在昏迷中与世长辞,享年63岁。根据他的遗愿,没有举行葬礼,没有保留尸体,尸体火化后骨灰撒入太平洋。
正在美国访问的冯玉祥将军亲自赶往史迪威的家乡吊唁这位在直奉战争前就和自己非常要好的将军。
周恩来和朱德也先后向美国发去唁电纪念这位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伟大将军。
而南京方面的蒋介石也装模作样的开了个冷清的追悼会,蒋介石匆匆读了一篇哀悼文后宣布散会……
后世对史迪威的评价很多,美国人把他看成悲情英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一些国内研究则视其为企图牺牲中国官兵为自己建功立业的野心家,企图夺权控制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不尊重中国那些“抗日名将”的自大狂。最后在蒋介石捍卫中国主权的坚持下灰溜溜的回了国——毕竟帮助自己的同胞指责外国人还是比较“政治正确”的。
而他的后续者魏德迈却因为答应蒋介石的各种要求而倍受国民政府的推崇,也主导了抗战结束后对蒋介石政府的全面支持,甚至在1948年蒋介石政权兵败如山时还在美国请求国会对蒋介石政权的援助,只可惜那时美国对这个无底洞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直到将这个政权一路被他支持到了tái • wān。
在那个国民政府对各国奴颜婢膝以换取支持自己统治的年代,当年在华的那些各国gāo • guān们,只要站在蒋介石那些权贵那边,随便说几句好话,就可以获得击败日本之外几乎所有可以得到的权利,名望和财富。但是,在中国待了20多年的史迪威却最终选择了和中国人民而不是那些权贵站在一起,为了中国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的愿望而努力着,战斗着。因此,当提起抗战史的时候,无法被排除在外的并非是他之后那些深得国民政府满意和美国满意的后继者,只有史迪威的名字不会被遗忘。
史迪威不在了,但是,当1945年2月,那条名为史迪威公路的中印中路最终被打通时,到抗战结束短短6个月,向中国输送的多达50万吨各种物资疯狂涌入中国,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最后抵抗的底气。
然而在1944年底,当史迪威离开,那些为了打通这条公路浴血奋战的战士们还在继续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