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权利下的战争(下)(2/2)
马歇尔一脸同情的说道:“史迪威现在还担任驻印军和远征军总司令的职务,起码让他完成缅北和滇西的战役,完成中印公路交通线的打通。”
罗斯福点了点头,叫来了秘书,开始起草给蒋介石的回电和对史迪威的新命令……
1944年10月5日
正当豫湘桂战役紧张的进行着例行的败退之时,蒋介石终于惴惴不安的收到了来自罗斯福的回信。当翻译完全部内容的信息交到他的手上时,他已经恨不得要高兴的跳起来了。
罗斯福的信虽然依然言辞激烈,但是却在内容上表现出了妥协。主动要求取消由美国军官指挥中国军队的这一职权,并且同意撤销史迪威中国战区参谋长和美援物资管理的职务。唯一要求保留的是史迪威对于驻印军和云南反攻部队指挥官的职务,以确保中印公路的打通在最后阶段不会出什么意外。
但是罗斯福的妥协却给了蒋介石得寸进尺的机会——他已经通过在美国的孔祥熙获得了罗斯福高级助手霍普金斯的内幕消息,了解了罗斯福的让步。于是决定更加不遗余力的尽快将史迪威赶走,以便于尽快掌握全部美援物资,赶走这个对中国和国民政府了解的太深的而且满脑子抗日的将军。
1944年10月6日密支那
史迪威将军坐在指挥部里,通宵达旦的和孙立人,廖耀湘讨论着进攻下一个目标——八莫的作战计划。
国内滇西反攻的血战还在继续,然而占领密支那的驻印军却已经修整了足足两个月。从去年年底开始的胡康河谷反攻到现在,整个驻印军已经伤亡超过14000余人,病员也有不少,加上雨季等问题。史迪威顶住蒋介石的压力,才没有让这只部队以带伤之躯强行进攻日军。
不过随着伤员的归队和补充兵力的到来,驻印军已经完全恢复了力量。他们完成了计划好的两个军的编制和部队配属。现在的驻印军则由新一军和新六军组成。
其中,新一军军长孙立人,下辖唐守治的新30师和老部队——李鸿的新38师。新六军军长廖耀湘,下辖龙天武的14师,潘裕昆的50师和老部队——李涛的新22师。同时,将原有的105MM榴弹炮团归属军部直辖。其他的4个炮团,包括155MM重炮团,7个坦克营,拥有400辆卡车的辎重团,拥有上千骡马的运输团,工兵团,都已经在密支那集结待命,准备为归国打通这最后一条屏障。
这两个月,不仅是物资上的准备,来自国内的慰问团也访问了这些离家已久的战士们。由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派遣的演剧9队,乘坐飞机来到密支那机场,向驻印军官兵们表演了那些土味的中国传统剧目,让连续被美国电影音乐洗刷的中国官兵们感受到了一丝来自家乡的温暖。
当不少实际是地下党员的演员们演出《李大嫂送鱼》这些新颖却充满着乡土气息的节目时,下面的官兵们兴致高涨。而孙立人也在听着那首激昂的《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早先歌词中没有máo • zhǔ • xí的旗帜高高飘扬)时,也深受感染,将这首歌在新一军中广为传唱——直到回国后才发现问题所在,这首歌成了“禁歌”……
看着这些热情高涨的官兵们,史迪威将军似乎也忘记了重庆和华盛顿那些肮脏的政治斗争,全心全意的和这些中国官兵一起,筹划着最终打通中印公路的战斗。
然而政治斗争,不是他想避开就可以避开的。华盛顿的陆军部和马歇尔每天都在告诉他关于解除他职务情况的最新进展,让他时刻感觉到自己距离这片熟悉的国度和熟悉的战士们离别的时间越来越近——他了解蒋介石,知道这是个会把事情做绝的人。
1044年10月7日
当史迪威拿着那份马歇尔转发来的“清单”时候,不禁笑出了声。
这是一份蒋介石给他列出的“罪状”的清单,直接发给美国政府的,似乎是要向罗斯福说明史迪威在任期间是多么的“不堪”,加速将他解除职务的报告。其中赫然将豫湘桂战役失败的罪魁祸首列为史迪威,说他不顾一切的发动滇西反攻,调动了过多的部队才导致豫湘桂战役的惨败。
比较可笑的是,之后国内历史的研究在提到豫湘桂战役时,无不把这一点加上,似乎有个美国人来背锅,豫湘桂就情有可原了,找到了一点可以解释的客观因素,分担了那些由于腐败无能导致全线溃败的国军将领的责任。全然忘记了西北胡宗南的40万大军已经在那里无所事事近4年了,而在豫湘桂战役中日军公然从山西调兵时,他们依然在陕西地区睡大觉——他们面临的状况可比滇西要轻松的多。
实际上,史迪威在中国建立的30个美械师中,投入滇西反攻的不过一半,另一半包括大名鼎鼎的74军不少都投入了豫湘桂作战。但是实际呢?就算是74军那些精锐美械部队,在老蒋这种自上而下“等胜利”的思想下,在豫湘桂战役中,几乎没有一只是和日军血战到底的,都是象征性抵抗后撤退,留下老百姓和友军任由日军蹂躏。
就拿大名鼎鼎的74军来说,有着“虎贲”之称,又有全美械装备,在衡阳战役后,和100军在全县抵抗日军的进攻,这里有着完备的工事。然而两军仅抵抗1天不到就全军撤退,自己和日军损失都不大。事后日军冲上这里的工事,无不倒吸一口凉气,感到恐怖如斯——这是由坑道和堡垒组成的半永固型防御体系,纵深达到4公里,还有3公里未完工的工事,几乎可以和松山日军工事相媲美。然而如此坚固的防线竟然如此轻易放弃,连日军都百思不得其解。
豫湘桂战役最后阶段,日军可以在20几天的时间内推进700多公里,连他们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大量坚固的国防工事直接被废弃,柳州仅仅坚持一天就宣告失守。而贵州东南的独山是整个贵州最大的军械仓库,守卫的两个师早已经严阵以待,随后在日军一个联队的进攻下,仅仅抵抗数小时,就仓狂逃窜,将这些物资拱手赠于日军。连国府自己的《扫荡报》都毫不避讳的说道:“……敌尚在数十里之外,我军就仓狂逃窜……”
要知道,在1944年底的时候日军也早已经窘困到不行。由于美国飞机的横行,日军指挥官赴任都不敢白天飞行。加上豫湘桂等地疾病横行,不少日军士兵水土不服病倒,一度让病倒减员的日军数量超过了战损。不过由于美军送来的数十吨奎宁等药物被完好无损的缴获,让无数日军病员得以恢复活力,继续作战。
而由于道路被毁,运输跟不上等原因,日军前线供应也断了顿,不过仅仅在宜山地区就缴获了“军用列车(机车11台、货车106辆、客车4辆),缴获大批军用品。据日后清点,计有反坦克炮两门、反坦克炮弹40吨、150毫米榴弹40吨、山炮弹90吨、15毫米机关炮弹17吨、20毫米机关炮弹10吨,飞机1架、飞机发动机6台、炸弹160吨、油17吨、机械20吨、粮食500吨、煤400吨。”(以上出自《冈村宁次回忆录》)。确保了日军的继续行动。
面对国难当头,国府gāo • guān们却在紧急转运自己的财物,丝毫不在意战事。
这种情况下《大公报》也看不下去了,连续发表《为国家求饶》《晁错与马谡》,呼吁政府:“除权相以解除反对者的精神武装,戮败将以服军民之心”
然而又能如何?那些豫湘桂一路溃败的将领们仗着自己是蒋介石的心腹,心安理得的在后方享用着自己牺牲了国土和人民换来的财富,而受到的仅仅是象征性的惩罚。甚至连这些象征性的都表示不满——汤恩伯豫湘桂战役后仅仅被解除河南副主席的职务,调任第三方面军司令,而他唯一抱怨的是:“浙江人还整浙江人?”(意为同为浙江人的陈诚竟然弹劾他),他的司令官蒋鼎文被改任军事参议院参议后,干脆自己辞职,用从河南运回的财物开始公然经商。
这样的环境下,就算是滇西反攻的那几只精锐部队撤回又能改变什么?无非是更大的损失和日军更多的物资而已。更何况早在豫湘桂战役开始的时候,滇西战役已经开始,并且很快白热化,双方在刺刀的距离上你死我活战斗的时候,把这些作战部队突然抽下来回去填豫湘桂的窟窿,谁又能保证对面那只曾经以一己之力穿插击败了10万远征军的56师团外加增员的第二师团不会趁着对方兵力骤减再如法炮制,一路直接穿插杀入昆明?制造第二个豫湘桂?实际上,哪怕是史迪威走后,滇西的部队也在继续按照计划进攻,并没有被调回。只有新六军空运了两个师,到次年5月才投入战斗——这还是在中印公路被打通后无需依靠空运确保物资供应的前提下。
如此屈辱的败仗却把责任推脱在一个千里之外,正率领着中国军队不断取胜,在国际上为中国军队挽回了一点面子的将领身上。
史迪威苦笑着看着这些“罪状”,心中已经彻底对这个政权不抱任何希望了——曾几何时,他希望重整军队,希望建立一支真正强大的中国军队来驱逐日寇。一支军队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认不清自己失败的原因,也不会改变自己,只会四处寻找所有能找到的借口来掩饰,最终,只会被自己的腐败无能彻底吞噬。
半个多世纪后,也有人为国军每一次失败寻找各种“客观原因”,似乎他们的失败都是“无可奈何”的。然而一只永远有“客观原因”导致打不了胜仗的军队,要他何用?
史迪威看了看驻印军的官兵们——他们归心似箭,英勇无畏,而且在他的整治之下,这只军队斗志昂扬,也从无克扣军饷,吃兵肉喝兵血的事情发生。但是一旦他们回到中国后呢?重新回到那个腐败透顶的政府和军队麾下,那些清廉的制度,完备的规则,是不是会在瞬间崩塌?让他们变回豫湘桂战役中和其他中国军队一样的军队?
1944年10月11日
史迪威再次收到了来自马歇尔的电报,里面则通报了一封来自赫尔利少将向罗斯福报告的信件。这位罗斯福的特使在信中几乎是以蒋介石的话为模板,恶意中伤史迪威,并且危言耸听的表示:“如果继续支持史迪威,美国将失去整个中国。”
被自己人“捅了一刀”的史迪威知道,自己的任期已经到了最后时刻!有可能,他再也无法回到这个古老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