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下)猪队友(2/3)
孙立人看了看史迪威,后者则一脸满意的点头默许,于是立即站起身来告辞。
亚历山大将军则急忙上去,主动伸出手来和他握手,接着叫来了自己手下的军团司令斯利姆中将,让这位军衔足足高出孙立人两级(英军将衔为准将,少将,中将,上将,元帅。中国为少将,中将,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特级上将)的将军担任孙立人的联络官,跟随孙立人的指挥部协调中英两军的行动,尤其是指挥仁安姜以北英军第7装甲旅和英印17师那点剩下的部队,并且表示需要任何东西只管开口……
英军没有食言,80辆油料满满的卡车在不到4小时的时间内就开到了中国军队的驻地,而孙立人也没有再和杜聿明打招呼,从会议室一出来就已经带着自己的参谋班底驱车赶到了第二梯队出发的112团团部,准备直接指挥这场战斗。
不过在战前的会议上,被“赶鸭子上架”的新38师主要军官都有些拿不准——毕竟这是没有上级同意的军事行动,在缅甸这种微妙的地方万一出点差错,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从技术上也困难重重,英军方面虽然一问三不知,但是从常识上,这可是将拥有坦克大炮的7000多英军团团围住的日军部队,兵力有多少?
在这一方向攻击的是日军33师团,这是曾经在中条山战役打得17万国军溃不成军的日军部队。如果师团主力到了,那么以日军的战斗力而言,就算整个38师压上也未必有胜算。
而且,现在虽然113团在前线,但是如果日军兵力过强,113团未能及时救出英军,等日军33师团主力一到,那又是送给敌人的“餐后甜点”!
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将整个新38师集结起来,全面进攻。但是那样曼德勒就空了,目前他们还有接应从平满纳撤退的第五军主力和布防的任务,万一被鬼子穿插部队趁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正当高级军官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清脆的声音突然打破了他们的讨论:
“日军可能只有一个缺编的联队,最多也就是两个大队,而且是轻装部队,用现有的113团主攻,112团策应足以接应英军突围。”
所有人都停止了讨论,吃惊的看着发出声音的这个年轻的参谋——新38师参谋部新任上尉作战参谋萧云山。
“你是说,日军2个轻装大队撑死了1000多不会超过2000人,包围了英军一个7000人的装甲师?这TM怎么可能……”副师长齐学启一脸质疑的看着这个加入新38师才半年的新参谋,不过他刚想继续说下去就被孙立人制止了。
“让他说下去!”
“是!”萧云山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娓娓道来:
“有个成语叫‘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说的是南北晋时期苻坚淝水之战惨败的例子,撤退中的士兵把风声和鹤声当成敌人的声音,把草木当成敌人的士兵,以为到处都是敌人,80万大军瞬间崩溃。这就是英军目前的状态,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根本不知道日军的实际兵力,否则打了一天,多少也能从敌人的火力判断出敌人的规模。因此现在英军提供的关于日军多么强大,自己的处境多惨的消息,都只是他们自己吓唬自己导致的,我们不能相信。况且他们让我们协助作业实际就是掩护他们逃跑,这种惊慌失措的状态下,如果日军真的有超过一个联队以上的兵力,一个包抄突袭,外加正面进攻,这些英军已然全军覆没,根本不需要穿插包围这种手段,除非他们兵力不足。”
“但是这些英军配备的坦克装甲车超过150辆,就算步兵怂了,只要他们开着坦克往前冲,如果是少量日军,怎么阻拦?再说滨河北岸还有相当的英军部队。”齐学启继续问道。
“这正是日军精明的地方!”萧云山在沙盘上指了指英军正面突破的地区:“仁安姜地形复杂,高低错落,沟壑纵横,根本不适合装甲部队行动。只有一条公路和滨河大桥作为主要通道,英国人只会走这条大路。如果我是日军穿插部队,我首先控制大桥,炸断公路,让英军的坦克无法通过,接着占领两翼的制高点形成交叉火力,封锁住英军到滨河的路,切断他们的水源,足以挡住他们撤退的路。仁安姜是热带沙漠地区,背后又有燃烧的油田,这种地方一旦断了水,不仅士气低落,而且人很快就受不了,没有力气再作战了。就连坦克汽车也会有发动机过热的问题,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延长对部队是致命的。而北岸的英军本就在撤退,根本没有全力解救,自然突破不了日军的防线。而这一切部署,一到两个加强大队足以。”
萧云山又走到墙上挂着的大地图面前:
“根据我们的情报,日军33师团刚刚接管英军放弃的普罗美等地区,而且需要也要提防着平满纳地区我军第五军的威胁,还要控制仁安姜以南的战略要地马圭等地区。而仁安姜油田的破坏,燃烧起的黑烟十几公里外都一目了然,日军的空中侦察和情报人员不可能都是瞎子,也就是说,他们应该知道仁安姜油田已经不能使用了。因此,只要象征性的派遣部队去控制一下,评估一下修复生产问题,顺便追击一下逃跑的英国人就行了。我估计他们没想到英缅第一师还留在那里没跑的了,于是干脆顺手牵羊,准备一口吃掉他们。但是兵力不足,才打成了现在的包围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