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滚筒(2/2)
“这是林医生让我给您的,饼干,英国人给的!”
“又是那帮吃石头长大的蛮夷!”萧天河脱口而出,然后从包袱里拿起一块个头较大的饼干,照着旁边的一块石头就砸了过去。
“咣当”一声,石头被砸成了两段,而饼干却纹丝不动。
“林医生让我转告您,这东西没准可以给鬼子开瓢!让你试试!”杨成峰一脸尴尬的解释道。
“确实比我们用石头管用!”萧天河一脸无奈的将那块饼干扔到一旁,然后又盯上了杨成峰的另一个袋子问道:
“这里该不会也是英国人给的吃食吧!”
“不,这是……别人送的……本地水果!”杨成峰脸一红,心里顿时萌生了有点不想把这些东西交出去分享的想法。
不过对于这些战斗了快两天的官兵来说,哪里还顾得上这些,一听是别人送的,不是自己摘得,二话不说上去就疯抢一空,也不管是不是烂了,剥开皮就大吃起来——入缅后不少人偷吃路上野生的水果,也有不少人因此食物中毒住了院,甚至有因此导致的腹泻丢了命的。所以上级发布命令禁止随意采摘野果。
不过这既然是有人送的也就证明起码是可食用的了。
看着这些吃着水果的弟兄们,杨成峰脸上的表情有些尴尬,他有些后悔自己光想着来阵地,没有在路上“尝鲜”,甚至对于姚琴有了一丝愧疚。
不过萧天河可没有在意那些,他动作慢了点,什么都没抢到,只得拿着那一袋比石头更坚固的“大饼干”,和其他没有抢到东西的人羡慕的看着谈狼吞虎咽。有些不甘心的从背囊里拿出自己的干粮,吃了起来,边吃边命令道:
“一排警戒,其他人赶紧吃点东西,然后检查装备,把手雷匀一下,动作快点,咱们晚上还有一票呢!”
……
目前在整条战线上的鬼子都处于这种非常郁闷的作战环境中。他们调整了数日的炮火和攻势一开始就攻击了一片几乎是空无一人的阵地,继续进攻后,仿佛陷入了一片“十面埋伏”之中。正面作战的中国军队往往虚晃几枪就放弃阵地,但是部队并不撤走,而是利用斯瓦地区复杂的地形特点迂回机动,交替掩护,大量部队躲在日军攻击部队的侧翼,不断从侧翼袭击日军,偷袭日军的小股部队和补给部队,甚至集中起来切断日军进攻部队的后路,闹得日军心惊肉跳,四处出击,狼狈不堪。
再加上,有了4月头两天作战教训的日军,深感侧翼被威胁的痛苦,不敢放开手进攻,又不敢放弃阵地,只得一边巩固阵地,一边开始搜索和清扫侧翼的中国军队,不但屡中埋伏,而且手里的坦克大炮往往派不上用场,进攻的势头也减缓了不少。
而这些侧翼迂回的中国军队只是进行一些有限的破坏和偷袭作战,就立即在后续部队的接应下撤走,进入新的防御阵地继续作战。这样的打法让日军疲惫的同时,也减少了自己的伤亡。
当然,这种“斯瓦滚筒战术”说起来简单,对士兵和军官以及组织能力和通讯能力的要求之高,绝对不是普通的中国军队能够做到的。一般的军队恐怕进行不到一半就全军散架了。也只有第五军这种训练有素,装备相对精良的部队能够做到。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6年后的东北大地,已经是兵团司令的廖耀湘同样将这种战术用在林彪身上,组织自己的撤退。但林彪不像日本人那么一根筋被他带着走,非得保持建制作战——你迂回穿插我就跟你一起迂回穿插,你分散兵力我就跟你分散,反正我的目标明确,基层组织力比你强的多,也不要后方。最后干脆把两只军队全部打乱,一起乱着打,反而让廖耀湘的精锐既无法集结,也找不到攻击目标,兵力又完全被分割,到处都是敌人,重装备派不上用场,指挥部都被孤立了出来,最后全军一团混乱,被全歼,自己也被优待了。
不知道那时的廖耀湘是否会由衷的感叹——经验主义害死人啊!
不过在1942年4月中旬的缅甸,这种战术让日本人死伤惨重,进展缓慢。
入夜,一片爆炸声从日军阵地方向传来,接着是连续不断的枪声,伴随着无数日语愤怒的骂声响起。
在无数的烟幕弹掩护下,9连剩下的人借着夜色从一片混乱的日军阵地撤出,飞速向自己的后方跑去。萧天河的脸上则露出了难得的满意的笑容,虽然说是偷袭,实际上也不过就是扔了几十个个手榴弹,以及打死了几个哨兵而已,然后在日军追击的道路上提前埋下了几个地雷之后扬长而去。
对于9连来说,这种仗是最得心应手的了,不过这一仗,他没有损失一个手下,整个第九连在血战了2天后仍然能有77个人撤到后方,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胜利。
而被他们骚扰的日军虽然理论上没有死伤多少人,但是今晚上,起码是前半夜他们是别想好好睡觉了,后半夜8连还有一次预定的偷袭。而9连的官兵们却可以撤到2营部队的身后,美美的睡上一个晚上,然后休息一段时间,补充点人手,再重新参战。
凌晨时分,9连终于抵达了预定地点,刚一跳进战壕,疲惫不堪的官兵们也顾不得什么了,自己找了个可以缩着的地方,倒头就睡。而相比之下,精力还比较充沛的杨成峰则发现,9连现在的位置已经比他出发的营部还要靠后——营部自然已经后撤到了更远的地方。
看来即使日军的攻势缓慢,全师的后撤也是够迅速的,以防万一。
看着周围鼾声如雷的战友们,杨成峰也找了个地方缩了起来休息,脑海中不知道为什么又回味起自己进入阵地,被鬼子包围时候的感受。在那时他想的并不是什么杀敌报国,而是出现了一个奔跑的女孩的身影。
“倭寇不除,何以为家!”
杨成峰有些愧疚的小声默念着,又拿出了那个黑色的本子想要给自己“坚定信念”,只是在这片“黎明前黑暗”的地方,又有灯火管制,黑漆漆的根本看不到上面的字,只好合上默念,很快他就进入了梦乡。
不知道过了多久,杨成峰脚下一吃痛,感觉被人狠狠踢了一脚,接着就听见萧天河那有些沙哑的嗓音:
“吃饭了,吃饭了,不想吃饭的就继续挺尸!”
听见这几个字,9连的官兵们纷纷急不可耐的跳起来,跑到炊事班的大锅前盛饭,热气腾腾的米饭让不少士兵的脸上都充满了一股满足感和幸福感——这是两天来他们第一次吃到热的东西。
“吃快点,一个个都跟饿死鬼似的!今天不打仗,修工事挖战壕,吃饱了都给我买点力,接下来咱们还指着这个东西来对付鬼子呢。”萧天河手上挎着枪一边巡视一边骂道,目光除了在自己人这边,也在警惕的盯着四周,防止有什么敌人穿插过来——他又一如既往的赶在所有人面前和小南京一起吃了顿饱饭,然后才开始维护吃饭的秩序。
杨成峰也站起来排队去吃饭,尽管很多士兵都让他先去,但是他还是保持着队列,排在士兵后面去吃饭。借着这个机会,杨成峰才借着正午的阳光仔细端详了一下脚下的战壕和工事——这根本就是一片没有修好的战壕,深度不到半米,也没有任何防炮洞,起不到防护作用,甚至地面上还有不少碎石,打起来二次杀伤足以要人命。
萧天河走了过来,拍了拍杨成峰:
“一会儿吃完饭,我带队前往目的地,你在队尾警戒,别让人掉队,也别让人逃跑。前几天1连又出了个逃兵,毙了,我不想咱们连出这种事情。”
“连长?那这里……不是我们的驻扎地吗?”杨成峰看了看周围,很显然,如果是他负责建立防线,这里肯定是最适合部署防御的位置。
萧天河诡异的笑了笑,然后小声说道:
“小鬼子也知道这里合适布防,不过他们脑子不会转弯,这里就是给鬼子预备的,最早是雇缅甸人来挖了个开头,然后把他们遣散了,相信鬼子已经知道位置了,我们有伪装网,他们的侦察机看不到战壕的深度,到时候咱在这里摆上点钢盔,看着就和真的有部队驻扎一样。等鬼子进攻的时候,让他们的炮兵随便炸,我看他们有多少炮弹。等他们的步兵上来了,跑到这里了,在咱们的炮火面前跟靶子也没区别了。”
杨成峰有些佩服的点了点头——这是在军校里绝对教不到的防御战术,但是看着日军缓慢的推进速度和自己这边还有77个人的兵力,就足以说明这种战术的有效性。
在吃完午饭后,他们很快出发,抵达了预定地点。这里是一片被各种伪装覆盖的复杂地形,从空中侦察根本看不出下面隐藏着部队。而周向远则带着几个人在那片“预设阵地”上留了下来,作为观察员和应对日军侦查人员的手段,同时,后方还送来了一些“草人”,外面裹上国军军装,头戴钢盔,内部稻草填充,从远处看,这里俨然是一副大军集结,严阵以待的样子。不过只要日军炮一响,所有的“真人”就会飞快的回到这里真正的阵地上,等着日军进入这里给他们准备好的战场。
“每在缅甸消灭一个鬼子,就意味着在中国少一个鬼子屠杀同胞!”
萧天河从自己的阵地上看着给鬼子准备的预设阵地,又想起了杨成峰说过的这句话,不禁露出了一丝苦笑。他知道在杨成峰心里的防御战是怎样的——全军死守阵地,寸步不退。从淞沪抗战开始他就见过无数这样的防御阵势。只是这些人无一例外的在日军强大的远程火力面前被消耗殆尽,最后防线也丢了,而日军损失甚微。
只有给予敌人重大杀伤的防御才是最有效的防御,这是个牺牲了无数官兵换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