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4章 四民调和(2/3)
赵祯看了程琳一眼,没有说话。
程琳得了官家的眼色,便对范宇道“安乐侯,你只说这是个矛盾,却未曾说,何以如此,又如何来解决啊。若是如你所说,这个矛盾可以解开的话,是不是便能使得我大宋国富民强不再有三冗之难题。”
“官家,程相公这个问题问的好。”范宇对两人拱手道“我大宋资财,都从何而来?官家与程相公可曾想过。”
赵祯迟疑道“朝廷的赋税,自然是百姓劳作,才可使得朝廷收上来赋税。”
范宇立时点头道“官家说的不错,我大宋的资财,皆出于百姓劳作。但是劳作亦有两类,一为裹腹,一为物用。农夫种粮,为大宋四民裹腹。工匠制器,为大宋四民物用。商者流通货物,使财货通有无,而百姓两用皆足。读书之士,则研究学问以促百业。但是如今我大宋为农者,占了八成之人,为工者为商者却是不多。之所以冗官,便是因为读书为官之人太多。如此看来,便是四民不调,使有闲人空耗产出,使我大宋无法再进一步。”
说到这里,赵祯与三司使程琳两人不由的都有恍然之感。
这四民不调之说,两人感觉角度甚为奇特。但是细想一番,却又颇有道理。
程琳急忙道“安乐侯所说的,确是有些道理的。但是如何才能使四民调和,从而让我大宋再上层楼?”
“此事其实容易,也不容易。”范宇笑道“我大宋一旦有旱涝之灾,所产生的灾民,便是多余的农夫。而无实职的官吏,则是多余的官吏。”
“安乐侯,你这些话未免有些武断。”官家赵祯有些不同意,“旱涝皆为天灾,一地百姓遭灾,便是整村整镇之百姓,如何能是多余农夫。若是这些百姓消失不见,这地面的田地岂非便荒了。”
虽然官家赵祯驳斥了范宇多余农夫的说法,但是并没有驳斥多余官吏的说法。
“官家,臣这么算,其实也只是大概而已。”范宇微微躬身道“若使田地不荒废,只留一部分百姓屯垦便足够。即使有旱涝之灾,则往年积粮也足以撑过灾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