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 会商(2/3)
七月初,各方势力都是抵达了香港,共论两广攻略,晋王与合众国方面,李定国与李明勋亲身赶到,琼藩派遣了袁时中,顺军来了高一功,监国方面照例派来的老好人沈廷扬,从使者方面来说,各方都是诚意十足,有李明勋亲自居中调停,各方对此事的期望度很高。
诚意归诚意,利益是利益,抗清虽然是占据了道德和正义的制高点,但终归是要有利才会去做,但广东如今地盘实在是太少,根本不够分,所以还是要看各方的政治智慧和妥协了。
偌大的会议室里,众人落座,李明勋既是地主又身份贵重,自当列在首位,李定国与沈廷扬分列两旁,继而是琼藩的袁时中、顺军高一功、惠藩杜永和,至于永历与监国所属的几个实权军镇,便是不算做其中了,虽然有些军镇的军力和战力超过了某些藩国。
在满清三汉藩占领两广之后,粤西四府中的各方势力进行了大洗牌,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惠藩,惠藩巅峰时期曾经是永历第一大藩,但杜永和决策失误,其力主坚守广州,等待西营出滇,可广州陷落也是没有等来一兵一卒,杜永和率残军在广东水师的帮助下逃出虎口,到了琼州,而惠藩也分为义子李元胤和老将杜永和两派,最终李元胤妥协,带上自己的亲兵和几个弟兄去了九龙殖民去了,杜永和才略作恢复实力,如今却也只有三千精兵,是各势力中最弱的,也只能是跟着琼藩袁时中附和。
而在其他势力中,监国最强,号称兵马十五万,实际上不过十万,其中分属各个军阀,朝鲜战争时有所增强,但军队驳杂不清,又从未经过堂堂正正之阵,也只是表面强大罢了。
另外便是琼藩和顺军了,在三汉藩入侵两广前,琼藩本身就有两万正兵和三万义兵,加上投靠其的几个军阀和顺军,巅峰时期,粤西有八万兵马,但是从鏖战近四年,粤西接连经过失败、背叛和消耗,兵马早已不如从前,因为军饷不足,又遣散了一些,再加上各军阀援助子侄开拓南洋,如今琼藩只有三万余兵马,其中精锐过半,而顺军从湖南撤下来就没有经过好好休整,所得饷源地也少,因此一直没有扩充,又鏖战数年,如今尚有精兵六千。
而晋王李定国麾下有精锐兵马三万余,许多是西军老营兵,久经战场,又跟着李定国两蹶名王,无论士气和战力都是不用担心的,只是因为孙可望断其粮饷,如今甲械倒是不足。
而各方势力中,自然是合众国最强,如今合众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三军,加上附属其的义从军和治安军、各地的防御部队,加上守备、开拓、捕奴等军队,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二万,但这十二万人可不是全然能拉上战场的,至少海军没法把战列舰开到陆地上去。
海军在中荷战争中大放异彩,陆军这三年却是表现的中规中矩,其关键就在于山东战场,李明勋把资源投入到了海洋,虽然通过朝鲜斩获、开售台南土地等方式,合众国财政上还算比较宽裕,但兵力上的劣势让高锋没有把握在山东击败张存仁的满清重兵集团。
满清虽然没有与荷兰人结盟,但终究还是得知中荷海战的消息,因为趁机攻伐山东,高锋早有准备,在中荷战争一开始,高锋就开始大规模彻底山东百姓,在山东失陷之前,从山东撤出四十多万人,移民到了永宁、济州和台南,移民结束后,高锋便开始撤军,只保留义从军和一万陆军,防守铁桶一般的青岛要塞,虽说不战而失地是陆战的污点,但元老们谅解了这种行为,毕竟谁也不会认为合众国有能力与东方第一陆地强权和第一海上势力同时决战。
如今看来,陆军撤兵也算是好事,至少解放出来足够的兵力用于广东战场,而高锋除了完成了山东战场的撤离,这两年最大的成果就是对陆军进行了新军制改革,确立了体系化的军队制度和军衔、职务制度。
中明盟军一方,论及实力应该以合众国居首,继而是监国一脉的郑藩(郑彩)、晋藩、琼藩,但监国一脉显然不会全力出战,主力还要看合众国、晋藩和粤西藩镇。
在过去的几年鏖战中,三汉藩的也是损耗颇大,旁的不说,连定南王孔有德都是被杀,如今定藩由原孔有德麾下大将,广西提督线国安在督领,而平、靖二藩在粤西鏖战几年,也是人困马乏,若是盟军肯出全力,胜利在望,但关键还是约定好如何分胜利蛋糕,这种先小人后君子的作法是李明勋力主的,虽然传扬出去,不利于各方名声,但总比打完外虏再打内战要好的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