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6(2/2)
这菜啊,一长起来,都疯狂啊。
看了看前院刚松完土的菜畦子,张伟感觉到很自豪,这,看起来蛮漂亮的吗。今天平地,明天等孙晓雷的电话在决定种点啥。
吃过晚饭,玩了会电脑上上网,打开小企鹅,上面居然没人,看来大家都很会潜水啊。我扔个板砖,还没人,那我也闪。
合上笔记本,张伟躺在了床上,打开了芥子空间,这是张伟每天晚上必备的工作。
芥子内的形式一片良好,桃树开花结果,是的啊,前两天张伟就发现了这个奇怪的问题了,你说这桃树又不像葡萄,葡萄能结上两三茬,你说这桃树你也跟着想结上几茬不成?
能不能结上几茬桃子张伟不知道,反正是花开了一茬又一茬,现在既有鸡蛋大的桃子,还有刚开始抱朵的桃花盛开的桃花还有好多。不但桃花是如此,梨树和苹果树也是如此。可能是这里面的气候好吧,恒温室啊,永远的38度。
池水清清,莲藕碧绿,但是,就是不开花。看着莲藕,张伟心里就想,如果这要是大雄宝殿前功德池里的无量功德莲花就好了,到时候莲结莲子,俺吃上一颗不成仙也可成佛不是。
看着芥子空间里的地方还有很多,张伟就在想,是不是明天也搞两棵西瓜让这荒凉之地点缀点绿意,然后在压两个葡萄枝,看接出的葡萄有菩提老祖五星洞的好吃没。
看着芥子空间,张伟无限yy,听到夜半鸡鸣,才合上空间缓缓的进入睡眠之中,太阴如华,逐渐晶莹的芥子石渐渐的泛起了点点雾状,月华如丝,被浓雾吸收了进去,然后浓雾扩散,逐渐的把张伟整个人都包围了进去。
睡眠之中,张伟做了个梦,仿佛又回到了天庭,还当了一个自在的毛神,朝饮仙露,晚食餐霞,生活的好不自在。
就在张伟睡梦之中准备调戏嫦娥仙子之际,忽然感觉铃声大阵,张伟急忙醒来,原来是手机闹铃响了。看了看诺基亚,张伟气的直欲甩到窗户外边去。
梦醒都是空,张伟感觉到很遗憾,这马上都要摸到嫦娥仙子的小馒头了,这该死的诺基亚闹铃就不能晚会再响吗?
闭眼做梦,挥手醒来,张伟打了桶井水,洗脸刷牙连带刮胡子,一气呵成。
回屋随便披了件外套,准备巡视前院和后院去了。
在农村不像在城市,农村人作息的时间是根据太阳升落而定的。日出而起,日落而息,而城市人却是根据北京时间来作息的。张伟以前的八点时钟在这里落后了,于是就换成了诺基亚时钟。
早上的空气经过一夜的沉淀,吸到肚子里,一股子泥土的芳香,凉凉的让人很喜欢。
前院青菜长势喜人,前几天种下的青菜已经长出了三四片叶子,按照正常长势已经可以吃了,可是,张伟这青菜却算是小龄菜,嫩着呢。昨天收割掉的蒜苗今天又发出了嫩白的芽子,叶子也已经开始分开了,前几天收割的部分也张道了一尺长的叶子了,没有收割过的几颗大蒜长的比大拇指还要粗,厚厚的叶子完全是一幅营养过剩的模样,还有两棵已经开始抽起了蒜苔。
一夜之间,大葱又拔起了老长的葱白,粗的都快要有小拇指粗了。要是按照张爷的推算,今年这两垄大葱就能收上几百斤,这么个形势那一根葱也要长上一斤多才能对的起人吧。最起码,今年一年不用愁没大葱吃了,张爷爷看着这两垄葱,曾经乐呵呵的对张伟很满意的说过。
拔了几棵青菜,有用剪刀割了几棵蒜苗,今天早上的菜就出来了,爆炒小青菜,蒜苗炒土鸡蛋。每一个即营养,又美味。张伟拿起小青菜,抖了抖上面的泥土,向张爷家走去,这个时候的张爷应该已经熬好稀饭了
第十二章孙叔来访
第十二章孙叔来访
吃过早饭,张伟照例摸嘴就走回到老屋,搬了个椅子,往院子里一放,然后拿出了笔记本,拨号,上网,多年不动的企鹅今天居然蹦跶了起来“嘀嗒嘀嗒”的提醒着张伟有人给他留言。()“小伟子,你死那去了?怎么这么长时间也不见你蹦跶了,如果还活着给就大姐喘个气。”
署名:陈竺。时间:夜半鸡鸣时。
“哎,甭提了,小弟我被发配到老家享福来了,有时间你也来蹦跶几下吧。”
这个陈竺是张伟的一个网友,只在网上聊,从没见过面。
张伟网名就是本名,陈竺是不是也是如此,张伟就不知道了,张伟上上网也就是个这个陈竺混的比较熟了点,其他的,真的还没有不认识的人,要么是同事,要么就是同学了。至于这个陈竺,张伟还真的搞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加上去的了。
看陈竺一会没有回信,张伟就知道对方没在线,潜水,隐身,看点种菜的资料去,在怎么说俺也快成为菜农了不是。张伟的心理如此的想着,成为了菜农,让他的感觉也是很好的,甚至,还有点期盼。
好像那本《围城》里这么说过:城里的人想出去,而城外的人,却想进去。这张哇的街坊邻居也很纳闷这张伟收拾了院子,种上了菜,连后院也收拾的干干净净的,住在了村里不想走了?这小山村里要啥没啥,还就这么好吗?昨天又听张爷说这小伙子想在这里种菜卖往城里去。
在山里种菜,如果也能发,村里人不早就种了,还能等到现在啊,你说这小青菜贵的时候可以卖上一块多一斤,便宜的时候最多八毛,而且还不一定有人要,再说了,如果少了,还不够来回的路费钱呢。就算你种的菜比别人的好吃点,你的成本也高啊,不多放复合肥你的青菜能长的这么大还这么嫩吗?再说了,就是饭店里要,别人的卖八毛,你的还能卖两块不成?城里人咋想的,就是让人闹不懂。
其实留守在村里的人,不是老年的就是孩子,青年人真的还没几个在家的,大都去城市打工了。在城里打工好的一年夫妻俩能落个万多块,在家里就守着几亩田,一年能有啥收入啊。小孩留给了父母,有的甚至连粮食也只种够自家吃的,就不种了。
是啊,城里好,可城里哪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