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祐唐 > 第6章 李二为啥总想着分封?

第6章 李二为啥总想着分封?(3/4)

目录

李二捋胡子的动作都顿了顿。今天李祐的表现太出乎他的预料了。先是在朝会上护着两个弟弟,后面还知道背着年幼的弟弟走,刚才自己训斥他他也老老实实认错,这会儿又一副任凭吩咐的模样。这和以前的李祐完全就是两个人!要是按照李祐以前的脾气,可不管你是父亲也是皇帝,肯定撒泼打滚不愿离开长安。今天这是怎么了?怎么好像忽然之间就长大了懂事了?

而且,虽然这小子面色平静,但为何总感觉他完全是盼着赶紧离开长安城的样子?

其实李二问兄弟几个这个问题就是多余。他真正想要分封的并不是皇子,而是功臣。自己的儿子不管是留在长安还是就藩封国都很好解决。但功臣就比较麻烦了。从贞观元年就开始讨论这个问题,一直到贞观九年的年末,只要自己提出这个提议,就会受到朝中重臣的大量反对,怎么说都没用。他就是想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找找自信和支持,到时候就又有了重启分封功臣这个议题的缘由。

你们看,我把自己的儿子都赶出长安去了,在他们自己的封地过得好好的,你们还不赶紧接了刺史的任命上任去?

不过李祐知道,这次李二估计又要失望了。历史上不管是皇子还是功臣,今年没有一个离开长安的。倒是李二的便宜弟弟们,被赶出长安的不少,各地的百姓迎来了不少好吃懒做脑满肠肥或者胆小如鼠唯唯诺诺的王爷。明年李二还会再提分封,然后再次被朝堂重臣反对。贞观十三年还会再提一次,但他的大舅哥长孙无忌率先拒绝了赵州刺史的任命。一直到贞观十七年,李二虽然嘴上不说,但实际上还是对分封功臣为刺史念念不忘——虽然那时候大唐的开国功臣已经死了好几个了。

那么李二为啥要在分封上面和朝中的重臣纠缠不清呢?按理说,唐太宗善于纳谏的名声流传千古,为何十几年的时间里面接受了来自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一次又一次的反对,还是放不下他的分封大计呢?

李二分封大计的由来,最早得从贞观元年说起。元年七月,李二问计萧瑀国朝长治久安之策,萧瑀答:“臣观前代国祚所以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代亡;汉有天下,郡国参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晋废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简而言之,萧瑀是劝他学习西周和汉初,实行分封制。萧瑀的这个回答,深得李二的心思:“太宗然之,始议封建。”

不过萧瑀身份特殊,他是大唐当时的宰相,是隋炀帝的小舅子,是李二的表姑父,最重要的是这家伙还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皇族后裔——梁明帝的第七子。这个建议不能说没有私心,毕竟皇族之后嘛,虽然梁朝早就灰飞烟灭了,但分封之后做个土皇帝也是不错的。况且隋朝不也没坚持多长时间嘛?要是唐朝同样步了隋朝的后尘,他们萧家未尝没有重新问鼎天下的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美漫哥谭没有蝙蝠侠 火影:刚当海贼王,我重生成佐助 医仙之纵横无敌 村野小神医 以暴制暴,从暴君杀成千古一帝 出国后,我带回光刻机能一等功吗 我以道种铸永生 古仙传说 盘龙之亡灵主宰 末日进化:开局捡到一个美女丧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