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决定战争的因素(2/3)
往后,日军肯定不会甘心,还会组织第二次的进攻。
我们要做的便是继续保持住抵抗和作战的意志,再挡住日军的这一次进攻。
日军其实只有三板斧,三板斧下去之后,若是没有取得效果,多半会和我们僵持下去。
这样的话,我们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寻求国际援助,同时补充损失的兵力。”
说到这里,他又看向众人。
在秦时明的内心之中,其实还有一些话,他没有说不出来。
这场战斗在军事层面上来说,并不是非常的复杂。
甚至制定应对的作战计划,也不是非常复杂的事情。
日军这边的指挥和决策,也有很多漏洞,国军方面完全能够把握住。
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决定一场战斗结果的往往不是这场战斗双方纸面实力。
而是看人。
国军虽然有不少作战意志能力坚强的部队,也有武器装备精良的部队,可他们之前的几次大战役,却都是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会这样?
有的是因为高层的抵抗意志不坚定,总是想打,又想谈。
结果就是日军利用谈判拖延时间,争取到他们后方更多的部队和物资抵达,再给国军雷霆一击。
例如日军侵占平津地区的行动,便是徐徐图之。
他们的侦察兵,就趁着和中方谈判的时候,直接到城里,标注出来一个个机枪火力点,方便他们的炮兵进行轰击。
可就是这样,国党高层竟然还是想和日军和谈,再和谈。
一直到淞沪会战,甚至也在企图通过国联来协调,而没有坚定和日军打到底,不死不休的决心。
也有的是因为各个部队之间因为过去的矛盾,而相互掣肘。
例如晋绥军和西北军,还有东北军等。
在日军进攻绥远地区和山西地区的时候,协同作战能力极差。
还有很多地方部队的军事长官,带着保存实力的想法,不愿意让自己的部队在前线和日军血拼。
他们就在这样的原因里,丢失了东三省,丢失了北平,丢失了天津,丢失了山西和察哈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