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大明 第四十七章 边关弊政(2/4)
信息差?这是什么新词语?什么玩意?众人看着朱厚照。朱厚照一拍脑袋:“信息就是消息,包含各方面的消息,比如市场行情,价格等,我统称为信息”,众人才恍然大悟。
弘治帝若有所思的点头,回到乾清宫后,众大臣皆默不作声,他们明白朱厚照这么做是为了老百姓,但还是迈不过去礼制这道坎。
刘大夏身为税部尚书,当然明白若是此举能在全国推行,对于税收是有利无弊,他摸了摸胡须,沉吟良久,而后缓缓而道:“若说因为礼制阻碍,微臣倒是觉得不必为此烦恼,前有唐朝花木兰、后有抗金英雄梁红玉等巾帼不让须眉,更有昭君出塞的典故。如果我们能摒弃成见,正确引导,臣觉得此事可行”。
刘大夏的发言后就静静的看着礼部尚书李东阳,李东阳咳嗽了一声,这个时候是应该自己这个礼部尚书站出来了,他清了清嗓子,对着周围的几个大臣拱了拱手说:“请教各位大人,礼制哪条有这方面的规矩”?
耶?!曾鉴睁大眼睛,刚想驳斥,脑子一阵急转,还真没想到礼制有什么限制妇人不能参与劳动的规定。曾鉴支支吾吾了半天蹦不出一个字来,拿朱夫子说事吗?估计会被众人嘲讽的目光杀死,朱夫子的道学是被前朝定义为伪道学的,拿他的“存天理灭人欲”来说道那是找死。就算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力捧朱熹,但也只是朱元璋为了让自己出身好一些而牵强附会的。
真按照朱熹的标准,这一大殿人估计没有一个人够得上标准,就连曾鉴自己都不敢说自己没有人欲。朱熹更是说一套做一套。所以,曾鉴吭哧了一会,最后无奈的拱了拱手。
李东阳会心一笑,他还真怕曾鉴这个工部尚书不留情面,引经据典痛斥一番。曾鉴怎么说呢,是好官也是清官,但就是性子过于耿直。但不能否认,曾鉴为官多年官居显位,仍然保持着赤子之心,这是李东阳自愧不如的地方。曾鉴从政以来勤勉谨慎,清正廉明,体察民瘼,兴利除弊,秉公办事。他长期在工部任职,管理制造、修建、采购工作,但从来不摆官谱,也不吃拿卡要,深得人心。
他深知百姓生活不容易,多次上书请求弘治帝不要铺张浪费,耿直的性子经常不给弘治帝留情面,在朝会上驳斥得弘治帝抬不起头来,弘治帝对于这个臣子是又爱又恨。弘治帝虽说有时恨得牙痒痒的,但过后还是照样器重曾鉴,无他。就凭曾鉴一片赤子之心,弘治帝幼时的经历,让他对曾鉴的性格有着天然的亲近。
李东阳拱了拱手说:“太子有句话说的很好,理不辨不明,现在摊开来把利弊都谈清楚了,也就明白了这个事情到底可不可为,臣以为,万事开头难,如果我们连这一步都不敢踏出去,何谈造福于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