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出宫(3/3)
这也是他放走李元昊、赵祯、耶律洪基的原因,林近是希望他们组成联盟一统南美北美的。
随着大宋将战争烧到倭国本土,国内沉寂了下来,开始稳定了。
当了近十年参知政事的欧阳修,仍在管理着教育建设。
新的儒家典集已经普及多年,开篇第一句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个族并不是民族,而是文化、语言、信仰。
在林近的受益下,大宋开始了向中亚和西方的贸易。
他要一边发展国力教育子民,一边用金融掠夺那些人的财富。
大宋的产品一船船的运向中亚、西方,换回来大量的金银珠宝。
曹佾此时还任着户部尚书,他看着国库里飞快增加的财富有些不知所措了,因为朝廷除了修水泥路、铁路、建学堂外其他开销并不大。
林近的意思很简单还是建学堂和修桥、修路、治理河流等,然后再拨出一部分作为奖金,专门发给那些发明新东西的工匠。
余下的则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建学仍然是大头,因为要建的学校太多了,蒙学、镇学、县学、府学,最后才是各种书院。
林近准备在每一路都建一处同皇家书院一样的书院,专门培养各种人才。
府学以下,实则是作为消除文盲所用,府学则是为书院选拔人才。书院毕业才可以参加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
仍然是科举,但是这个科举却跟以前大不相同了。
考生需书院毕业才可以报考省试。
报名时必须报考自己所学特长,不可越科目报考。
省试通过再进行殿试,殿试通过则会被朝廷录用。
林近将科举改革一番,定下基调又躲在宫里不露面了。
朝廷的科举由主管教育的欧阳修和学部尚书刘永年、礼部尚书司马光来负责。
林近的意思很明显,朝廷的官员既要专业过硬,又要通读典集,懂得忠君爱国的思想。
欧阳修为了摸透林近对于新科举制度的想法没少进宫与林近说话。
时间一久也了解了林近的意思。
专业不能差,儒家文化同样不能差,他就是要将科技与儒家塞进学子的脑袋里。
虽然儒家典集已经经过修改,然而这其中难免有冲突的地方,毕竟儒家文化的传播具有排他性。
张载的弟弟张戬在书院读了这么多年书,学到了太多东西,如今已经成了一位先生。
他熟读儒家典集,各门学科都有涉猎,但是他发现儒家文化与科学技术存在天然的对立性,学生们这样学下去容易产生双向怀疑。
张戬明白科学就是科学,事实摆在那,是不能否认的,那么要将儒家与科学融合,就只能改儒家,改或者删除孔子的一些话。
将孔子的话推倒,这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第一个要得罪的就是孔家。
张戬特意为此给林近写了封信请教到底怎么做才是对的。
林近没想到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不是张载反而是他弟弟张戬。
他提笔给张戬回了封信。
“可以不改孔子的话,却可以依孔子的思想,理出一套可以让儒家和科学共存的思想,你觉得孔子的哪句话是错的大可以舍弃不予理会。”
“切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写完他便派郑戬亲自送去了书院。
张戬看完林近的书信,顿时恍然大悟,“竟然可以这样!”
他有了感悟竟真的按照林近说的去研究了,而且时不时的将自己领会到的东西写信告诉林近。
给皇帝写信这是书院先生特有的权利,这是林近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管理书院特许的。
这一年林近和王蕴秀的女儿林檀儿十七岁了,林近即便再不舍也得给她定一门亲事了。
林檀儿出落得极其美貌,只因为她的父母容貌都非常人,她继承了两人所有的优点。
林近免不了将她叫到跟前征求一下她自己的意见。
“父皇,你找我?”
林近道:“檀儿也不小了,我与你母亲商量过准备给你说门亲事。”
林檀儿有这么一双父母,又怎么会允许别人给自己包办婚姻呢!
她知道林近与王蕴秀的过往,自然也希望能像母亲一样嫁给自己喜欢的人。
“女儿才不要这么早嫁人。”
林近又怎么猜不到这丫头的心思,她一直住在宫里怎么能找到喜欢的人?
他倒也没逼她的意思,“我正好有件事要跟你说一下。”
“什么事?”
“你年龄不小了,朕准备放你出宫去住。”
“啊!我?出宫?”
林近点头道:“你母亲的产业会分给你一部分,你要学会自己打理才行。”
“别人呢?”
“林曦、林绮也去,你们都要学着管理家产才行了!”
林檀儿说不出开心还是伤心,既想要出宫的自由,又舍不得这里的一切。
“哦!林毅、林逸他们呢!”
林近道:“住到书院去,你弟弟他们要多读几年书。”
谁也没想到,林近会将他的八个儿女送出宫去住。
除了林檀儿十七岁外,其他七个都是十六。
林近是要他们在宫外学会自理,尤其是林檀儿、林绮、林曦三个女儿。
再过两年都要许配人家了,在宫里住着就只能落得个被指婚的结果。
林近主意已定,慕容云浅、李明月、王蕴秀即便舍不得也得放她们出宫。
林近分给她们每人一处宅子,又给她们每人配了几名宫女和几十名护卫,她们的母亲则将一部分产业交给她们打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