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妇人之仁(1/3)
他从睡梦中醒来,看了看怀里的美人,又望了望外面的天气,又摸出床头的火绳枪。
“子弹只有几十发了,要省着点用才行了。”
一年前他被送到了这里,对方留下了大量的食物和一万子民。
给他留了一把火绳枪和几百发子弹,教会了他使用方法。
他凭借着火绳枪的威慑,继续当这些人的皇帝。
这里虽然的物产丰富,但是子民太少了。
对方虽然留下了几艘船,但是他不敢带着人出海。
至于背后黑手是谁他早已经猜到了,因为这里有地瓜和土豆。
显然送他来的人是林致远和李明礼。
“唉!当初我如果不对他起了杀心,估计也不会闹成现在这个结果。”
一旁的美人醒了,她揉了揉惺忪的双眼,“官家,又在想家了吗?”
赵祯摇了摇头,“回不去了!”
王美人道:“官家可以在这里发展壮大呀!灭了李元昊,咱们就可以多一万人了,以后人会越来越多,终有一日咱们可以返回大宋。”
赵祯双眼似乎又恢复了斗志,“好,朕就先灭了李元昊,再回大宋。”
李元昊虽没有火绳枪,但是他本就是西夏人的国王,能力比赵祯强上不少。
但是党项人喜欢掠夺的性子,始终没变,李元昊经常掠夺土人,所以他跟土人的关系非常不好,这一点赵祯就做的比较好了。
赵祯努力交好南美的土人,让宋人在自己的领地内自食其力,反而实力越来越大。
南美是一片沃土,即便不干活也饿不死,但是宋人比较勤劳,他们想要过上好日子实现自给自足,一切生活物资都要生产。
这一万人在没有外敌侵扰的时候,稳步发展了一年时间,在此地已经建成了一座不小的城池。
王美人已经被赵祯封为皇后,并且帮赵祯打理着这座城池,她已经喜欢上这里,现在她根本不想回大宋了。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宋人是异常的团结,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赵祯的位置也随之越来越稳固了。
这也正是林近想要的结果,赵祯只要将宋人在南美的火种保护好,终有一日这里会变成宋人的天下。
而刚刚到达汴京城的林近,此时正在御书房里与曹丹姝和宰辅们谈话。
庞籍道:“林经略使,你灭交趾国这件事做的太过分了。”
林近回道:“这是战争,哪能没有死伤的?”
“那也不能灭族!”
林近“他们只是逃到附近的国家了,何来灭族之说?”
庞籍实在争不过林近,只得一甩袖子,“哼!”
此时曹丹姝道:“王枢密年事已高,已经多次上表请辞,本宫已准他告老,枢密使就由林爱卿担任吧!”
林近拱手道:“多谢圣人。”
范仲淹道:“臣没意见。”
庞籍和贾昌朝等人只是默不作声,他们无力阻止,也不可能去赞同。
曹丹姝道:“今日就到这里吧!林爱卿留下。”
几人告辞离去,此时他们心里更加疑惑曹丹姝与林近到底是什么关系了!林近真的只是圣人的侄女婿吗?
曹丹姝见人都退下了,摆摆手道:“都退下吧!没有本宫的话任何人不准进来。”
林近一脸懵逼,曹丹姝这是发什么疯,这不是摆明了告诉别人自己与她关系不一般吗?
曹丹姝走出垂帘,一双秋水般的眼眸看向林近,问道:“接下来你要做什么?”
林近道:“交趾和大理已经拿下来了,接下来咱们要对付辽国了。”
曹丹姝不解的道:“你娶了耶律宗真两个女儿,还要打他?”
林近笑道:“为什么不能打,最多饶他一命,让他去陪官家。”
曹丹姝闻言面色一变,“你能不能不提他?”
“好,不提他了。”林近又道:“宫里那么多女人,不如派船给官家送去?”
曹丹姝闻言一愣,心道,你林致远还真是忠臣呀!还想着给他送女人!
“也可以,但是要什么借口呢?”
林近道:“你只要下一道旨意,没给官家生育子女的全都遣出宫,让李明礼派人送到美洲去就行了。”
曹丹姝略一思忖,“可以!还有吗?”
“将所有死刑犯也一起送过去。”林近思索着又道:“就以流放的理由吧!”
曹丹姝点了点头,林近给她看过这个世界的地图,跟她说过这叫移民计划,他这样做的目地是想让宋人占领全球。
林近早就有了这个想法,赵祯只有一万人,靠这点人占领南美和北美不知道还要再等几百年。
曹丹姝又道:“地盘太大了也没用。”
“用处很大,你要将眼光放长远一些。”
“穆儿六岁了,你是不是该履行一下先生的责任了?”
林近道:“先送到书院去读书吧!我抽空会教他。”
“也好!”曹丹姝点了点头也好。
林近仔细打量着她的脸颊,打趣道:“你今天好像特意打扮了?
曹丹姝朝他抛了个媚眼,“本宫今天专门打扮给你看的,美不美?”
林近吞了吞口水,“美!”
他伸手捏住曹丹姝尖尖的下巴向上抬了抬,“晚上我等你。”
曹丹姝扭头看了看垂帘后面的床榻,拉着林近走了进去,“人家想死你了。”
她说着手上不停的乱摸。
林近精神一阵抖擞,两年不见她竟然这么大胆了吗?
不错,上次林近在这里没将她推倒,这次她先下手为强了。
侬智高被朝廷召进京,彻底成了有名无实的一个大宋官员,此时他才反应过来,他不可能再回到广南的安德州了。
狄青与杨文广仍在慢慢蚕食,吐蕃诸部的领地。
林近提出灭辽的事情朝中一直在争论,大宋此时已经没了温饱问题,灭大理和交趾更是赚的盆满钵满。
朝廷不缺钱也不缺兵,缺的是向外扩张的想法,朝中两位宰辅都不是那种穷兵黩武的人。
林近的提议虽有曹丹姝的支持,但是范仲淹和庞籍都不同意这件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