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有什么猫腻呢?(3/3)
不过俗话说这龙行云虎行风,伯爷是白额吊睛的猛虎,因此所过之处狂风骤雨,什么魑魅魍魉都被伯爷的狂风给刮出来了,这是天意。”
苏超哈哈大笑,指着赵章同笑道:“老赵,你这马屁拍得好,不过你拍马屁也没有用,你那三十军棍一样是跑不掉的。”
赵章同笑道:“伯爷,那三十军棍卑职绝对不逃,一定结结实实的挨上三十棍,卑职这也不是拍伯爷的马屁,卑职就是这么想的。”
苏超摆了一下手,笑道:“行了,别扯没用的了,你有没有查一下裴春杀了那个水匪头领的背后有没有什么别的猫腻?”
苏超就是觉得裴春刺杀案的背后一定还有别的不为人知的情况。
要知道不管是山匪还是水匪,以及那些海盗等等,绝大多数人被官府砍了头以后,极少有人会报仇的。
这古人都知道,自己是犯了国法的,被官府砍了头,那也是理所应当的,只能怪自己运气不好。
而被砍了头之后,还要处心积虑报仇的,这背后一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隐情。
中国古代自隋唐以来,死刑判决分为斩刑与绞刑两种。
而明代同时又将这两种刑罚的执行方式划分为“决不待时”与“秋后处决”两类,习惯称之为“立决”“监候。”
那些性质比较严重、案情属实、适用法律适当、并无异议的案件,判处斩刑或者绞刑,同时不需要经过复核便可立即执行,称为“斩立决”或“绞立决”。
对于尚有疑问或是有矜免情节的案件,则判处监候,称为“斩监候”或“绞监候”,被判“斩监候”或“绞监候”的案犯,不在当年处决,而是暂时监禁,留待来年秋天可重审再作判决。
而大明朝判斩立决的案子并不多见,除非是像淮安城那样由皇帝亲自下旨的案子,才会动用斩立决。
即使像是强盗这样的案子,在大明这个时候大多也会采用斩监候,基本上都是来年秋天重审后再执行死刑。
裴春动用斩立决来处理一个水匪首领,也就不能不让苏超多想了,为什么不能等到第二年秋审呢?里面有什么猫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