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三十年代来抗日(捉虫)(2/3)
《共.产.党宣言》,对了,昨晚她将宣言压在枕头底下了?没有啊,她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到现在,那本宣言册子跟俄语书还原封不动地塞在那只“为人民服务”的军挎包里,挂在床架子上呢。
她一抬眼就能看到。
算了,先别琢磨这个了,起床号都响了,赶紧起来干活吧。
新手军垦兵们手忙脚乱地爬起身,赶紧整理内务洗脸刷牙奔赴食堂。其实昨天累了一天,现在这么早,大家的胃口都还没开。但是因为清楚除了一日三餐,农场再不会给他们加餐,所以知青们还是死命往嘴里塞早饭。
就是,能不能换个花样,又是糊糊配土豆。他们在城里听人说嫌弃穷地方是离了山芋就不会做饭,这里好了,没有土豆就没有生活。他们完全成了梵高笔下的《吃土豆的人》。
田蓝不讨厌土豆,因为她吃饱了各种高糖的热量炸.弹啊。她现在可以用看待健康养生食品的温柔目光对着清蒸土豆,心态相当朋克养生,差不多类似于喝了一宿的酒然后多含几片人参吧。
在这种微妙的心态加持下,她愣是将土豆吃出了种需要倍感珍惜的美味佳肴的意境,搞得旁边想要抱怨的男知青都觉得自己没脸在女同志面前挑三拣四。
众人早饭要吃完时,脸似乎比昨天又黑了一点的高连长才出现在饭堂里。
大家也顾不上在心中编排干部肯定背着他们去吃好吃的了。因为昨天高连长居然没挟私抱怨,而是在跟后勤的战友确定有竹子可用以后,就主动跟上级汇报,联系农具厂生产掠子了。
他动作如此麻利干脆,搞得知青们一拳打在棉花上,总有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失落感。
高连长扫视一圈,大声宣布:“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收割任务,今天,所有男同志下田收麦子,所有女同志去农具厂,帮忙做掠子。”
知青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女知青立刻站出来大声报告:“报告连长,我要求女同志也跟男同志一样下田干活,妇女也顶半边天!”
高连长看了她一眼,声音硬邦邦的:“军垦是集体单位,一切以大局为重,凡事服从命令,不要搞个人英雄主义!”
这话好不客气,搞得发话的女知青瞬间脸上都挂不住了。好在高连长没有再理会她,而是自己去打了剩下的一点糊糊,就着硕果仅存的几颗小土豆吃起了早饭。
他没吃干部小灶,他吃的是他们新兵剩下的早饭。
众人面面相觑,有女知青说之前提要求的同伴:“连长是好意,你干嘛呢?”
多夹生。
那女知青瞪眼睛,并不客气:“妇女也顶半边天,不是躺着享受,而是站起来干跟男同志一样的活。不然永远不要谈男女平等。”
戴金霞出面打圆场:“我们快点做好掠子,就能迅速投入到生产中去,让整个农场的收割工作快速完成。这不是享受,这是踏踏实实的工作。”
话虽如此说,但坐在厂房哪怕是在外面劈竹子编竹篾,也比头顶着大太阳弯腰撅屁.股地割麦子强。
反正劳动一整天,女知青们虽然有人被竹篾刺破了手,也感觉腰酸背痛,但大家去食堂吃晚饭时,还是将每人都拿了两颗后剩下的土豆全都推给了男知青。
“你们吃吧。”戴金霞有一说一,“今天我们的体力消耗比你们小。”
田蓝点头赞同,她不是反对男女之间互帮互助,胃口小的同志照顾胃口大的,但前提是后者值得。
这些男知青,在连长宣布女生留在农具厂里做掠子时,他们没有阴阳怪气,而是直接服从命令下田。就是时钟再往前拨,她说可以做掠子时,也没人嘲笑她一个女生异想天开之类的,还主动帮她出主意,甚至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打着手电筒出去割柳条。
这样的男同志,才配得上她们女同志让出来的土豆。
冯祥生是男知青里年纪最大的,63届的高中生,今年已经二十一岁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端起装土豆的笸箩,笑着跟女生道谢:“那就谢谢我们女同志了,请女同志们放心,我们一定会按时按量完成收割任务,绝对不给我们知青新兵连丢脸。”
女生们笑了起来,催促男生:“快吃吧,不然就凉了。”
有男知青立刻愁眉苦脸地抱怨:“你们说土豆都能感觉到凉了,怎么蚊子还感受不到秋意呢?咱这里也不是仙台,怎么跟鲁迅先生写的一样,冬天都要包裹着脸睡觉啊。”
好家伙,这些蚊子厉害到什么程度。割谷子,尤其是晚上割谷子的时候,刚挥出一镰刀,刀还没碰到谷子呢,十几甚至几十只蚊子就“轰”的飞出来往你脸上招呼。
妈呀,那叫一个毒,你一摸脸一胡噜胳膊,就是一片血腥。你走到哪它们跟到哪儿,甚至能钻进你的头发根,贴着你的头皮吸血。
要是天底下的蚊子都有这道行,当真没虱子什么事了。
难怪老职工说西北的三宝是苍蝇蚊子和小咬。
冯祥生挑着眉毛,一本正经道:“你不能这样想,你要明白蚊子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它们甚至为此而牺牲了呢。来,看,我让蚊子给你们跳舞。”
说着,他捋起袖子,散发着浓郁汗味的胳膊立刻吸引来十几只蚊子,瞬间密密麻麻一片黑点,看得田蓝密集恐惧症都要犯了。
冯祥生却表情轻松,招呼大家:“看!”,随着他胳膊上的肌肉绷紧,居然有七八只蚊子的嘴叫他的肌肉绷住了,拍着翅膀却怎么都飞不动,模样狼狈得不行,真像是在跳舞了。
然后,他一伸手,啪啪啪啪直接打死了这群蚊子。
大家跟看变戏法一样,全都哄堂大笑。
田蓝一边笑一边下保证书:“你放心,我们肯定马上就生产好掠子,让你们离蚊子远远的,绝对不能让蚊子毁了我们知青新兵连的形象。”
说起这个知青新兵连,也是田蓝挺迷糊的一件事。她到现在都没搞明白自己究竟算解放军还是知青。
按照陈书记的说法是宁甘农场的职工都是就地转业的军人,但是农场就是部队,所有人都还接受军事训练,一旦战争打响,随时投入战斗。
就,挺说不清的。
嗐,反正田蓝也没想把部队当成踏板镀金厂,就也无所谓这些了。她之所以坚持要来军垦场,是因为这里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军垦农场是农业技术的先锋,一项新技术只要得到认可就能大规模推广,甚至还能作为典型推向全国。
身为穿越者,不管穿到什么地方,首要目标自然是以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哪怕这个发展是微不足道的,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这才是穿越者最大的优势。
就像他们的掠子,不算发明创造,据说元朝时期就出现了。但是军垦农场还没用,她田蓝把这技术带来并获得肯定推广开来了,这就是进步,而且是对整个农场来说不小的进步。
田蓝原本想再接再厉,把打谷机也做出来。结果老职工奇怪,农场有脱粒机啊,为什么还要倒退回头搞什么老式打谷机。
搞得田蓝超级囧,她哪里知道为啥这里收割谷子靠镰刀,脱粒机都已经连上柴油机直接带动了呢。
好吧,能够推广一个掠子就不错了,凡事都要慢慢来。
没看到他们知青都受表扬了嘛。老职工都说有文化有知识的学生娃娃就是不一样,将来肯定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因为掠子的加入,农场今年的收割期比往常短了一半呢。这还是因为掠子生产需要时间,使用的晚,否则,这个收割期还能再缩短起码三分之一。
节约下来的时间做什么?当然是从事更多的农业生产工作了。收了谷子的地得种上苜宿草,一方面可以给各个连队的牛羊做冬春草料,另一方面苜宿草固氮,翻耕之后还能做绿肥,可以帮助明年的谷子丰收。
田蓝一边跟着下田一边琢磨,其实还可以种植更高效的牧草,比方说黑麦草之类的,这样能够给牛羊提供更多饲料。可惜现在她没有种子,只有等明年再说了。
播种完苜蓿草的知青们仍然不能休息,大家也没想要休息的意思。
掠子获得肯定让他们感觉自己获得了肯定,谷子的丰收和苜蓿的播种让大家都感受到了喜悦。生活会越来越美好,人生充满了希望哩。
所有人都二话不说,直接抓起铁锹挖排水沟去。
宁甘是黄灌区,多年来一直引黄河水灌溉。为了排除盐碱,农场的每块条田都得挖一条排水沟。这是秋收秋种后,知青们的首要任务,谁也不能当逃兵。
好在宁甘农场的条田基本上是沙壤土。这样的泥土土质松散,呈碱性,加上宁甘日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最适合种西瓜。甘宁的瓜果出名,也得益于此。眼下十月天,地还没上冻,沙壤土挖起来倒不十分费力。
挖排水沟是男知青们的拿手好戏。
十七八岁挂二十的棒小伙子们,个个都憋着一股气,正是有把子力的时候。他们组成了挖沟突击队,自发提前了上工时间,凌晨五点就起床出发挖沟,晚上七点钟天黑的不行了,他们打手电筒怕浪费电池,才从排水沟里出来。不消两天功夫,这些拼命三郎个个手上都满是水泡,等到破了消下去了就变成了薄薄的一层茧子。
老职工见状眉开眼笑:“这就对了,等你们的茧子有这么厚的时候,就是真正的军垦人啦。”
技术员给他们测量了数据,顿时咋舌。他们当中最厉害的一位男知青连着干了十一个小时,整整挖出了二十二方土。他一个人的工作量就足足装了十来辆大卡车。
大家都惊呆了,田蓝也怀疑这人是人形挖土机。人家挖土机还要吃油,他每天连油花都见不到,顿顿都是小米杂粮粥配土豆。土豆这玩意儿不方便贮存,收上来就要尽快吃掉,防止到时候发芽,所以成了他们的主粮。
技术员调侃教知青们挖排水沟的老职工:“看看,人家娃娃甩你一大截了,我记得你们那时候最高记录连这个的一半,啊不,三分之一都没有吧。”
老职工笑着骂了句:“那时候能跟现在比?土都冻得跟石头一样,动炸.药炸开才能继续挖。”
知青们都好奇得不行:“这还得用炸.药啊?我们还以为只有修路破山才用爆破呢。”
老职工正色道:“怎么不用,那会儿我们还有人埋好炸.药,点火了,隐蔽的时候,有辆拖拉机开过来了。好家伙,那时候我们还不能自己生产拖拉机,都是从国外买的。车上拉的都是过来支宁的人。我那战友怕车子跟人会被炸到,冲出去拦住。结果拖拉机没事了,他没了。”
原先还有些小得意的知青们瞬间静默,这个军垦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牺牲的战士。军垦农场是无数军垦人用自己的脊背甚至生命扛起来的。
好几位女知青的眼睛都红了,戴金霞动情道:“谢谢你们,如果不是你们筚路蓝缕,在荒原上造出农场,就没有我们今天住的宿舍,吃的粮食。”
老职工反而被知青们搞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你们也是好样的,有知识有文化还从大城市的蜜罐子跑我们这个碱窝子里来,真是新时代的好青年。你们加油,将来再来新人,争取让大家看到我们过得更好。”
知青们哄笑着继续投入挖排水沟的战斗中去。
只是挖沟不难运土难。从排水沟里挖出来的沙土松散而沉甸甸,需要挑到数百米远的空地上,再由卡车一车车地拖走。倒不是卡车司机有意为难这帮新军垦战士,非得锻炼他们挑土,而是条件摆在这里,卡车已经没办法开进来。
不惜力气干活的男知青们挖土是好手,挑担子却未必可。好些人一挑起担子就摇摇晃晃,甚至当场摔倒的都有。
大家没办法,只能两个人抬一副箩筐,好把土运出去。
但这么一来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就是女知青力气小,抬不动箩筐。之前挖土的时候,大家还能男女搭配,互相帮忙完成。现在抬箩筐,两边必须得是差不多的身高和力气,不然瘦小无力的那边反而吃劲更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