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一章(2/4)
涉及到军队粮秣饷银,闪过脑海的第一个念头不是增税,而是设法以钱生钱。暂时生不出来,也要从外人身上下功夫,非到万不得已,绝不为自家百姓增添负担。
就食于敌,以战养战,古已有之。
不是自己地盘,就算搜刮干净,刘彻也毫无压力。反之,对汉朝百姓苛重税,必然引起诸多问题,甚至导致国内不稳。
有赵嘉列举的实例,在行事之前,刘彻必然会多加考虑,能不做尽量不做。
不过,现在的刘彻不缺钱。
少年天子已经了解到,铜钱堆在府库里,一直堆到串钱的绳子朽烂,并非上上之策。钱要流通方能为钱,于富国富民方能更加有利。
马邑一战,汉军围歼近十万匈奴,连军臣单于和王庭四角都差点翻船,直接被留在汉境。
西域番邦多方打听,获悉消息确实,立刻见风使舵,排队进长安朝贡。来人似乎在比赛脸皮厚度,你弯腰抱大腿,我跪地叫耶耶,一样给匈奴人装过孙子,谁不知道谁啊!
来使抱大腿的过程中,丝毫不顾忌匈奴使臣就在隔壁。万一惹怒对方,让对方下不来台,在长安不敢动手,回去的路上,分分钟能将他们砍成肉泥。
大概是感受到生命威胁,聪明的番邦使臣直接赖在长安,死活不走。不够聪明的,见到这种情况也开始有样学样。
反正长安有吃有喝,市集繁华,留在此地完全不亏。
国主还等着消息?
天高皇帝远,爱哪哪去!
丝绸之路上,百十人就能成一小国。国主和村长直接挂钩,抗命不遵压根不叫事。
主管外交事务的大行令王恢外出公干,和太农令韩安国作伴,率军南下-砍-人。
留下的属官脾气再好,遇上这样一群厚脸皮滚刀肉,也会额头爆青筋。从好言好语、用词委婉到一天撵三遍,就差用脚踹出城门,耗时不过短短几天。
奈何方法用尽,对方硬是赖着不走,拖走也要抱门扇。
这样的情形,说出去未必有人信,偏偏真实发生在长安。如果赵嘉早半日入城,必能亲眼一睹盛况。
番邦使臣贪-恋-长安繁华,耍赖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如之前所言,能派来长安的都不傻。和匈奴使臣住隔壁,被对方知晓自己此行意图,不用说,回程途中肯定有刀锋等着自己。
既然如此,无妨在长安多留一些时日。
匈奴人一天能等,十天半个月继续等,三四五个月还能等?
他们偏不相信,草原诸部不稳的时候,这些匈奴人会一等数月。若真执着至此……大不了他们扎根长安,直接不走了!
因为王恢不在,关于使臣的奏疏,大多会送到天子面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