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起兵东莱(中)(3/3)
别的不说,单是一个荀彧就给曹操举荐了包括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在内的大量人才,很是充实了一下曹操帐下的谋士群体。
董昭既然也是个有才华的人,说不定也能认识那么一两个同样等级的人物。就算不是荀彧或是郭嘉这个级别的,陈宫这个级别的也不错啊——————当年要是吕布能多听听陈宫的,说不定还不至于被溢死在白门楼上面。
而要是能多几个谋士帮忙,至少将来处理政务或是其他的一些事情,也能宽松上许多,就连商量事情也能多几个人。
听到严绍的话,董昭也不由得沉思了一下。
严格的讲,他到是真的认识几个大才,至少才华绝对不逊色他的,若是能引来,至少对严绍的大业而言绝对是一个力助。只是认识归认识,对方愿不愿意来却是另一回事了。
“昭确实是有那么几个好友,也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只是路途遥远,再加上战乱频繁,是否还能联系的上却很难说…”想了想,董昭先把锅甩了,不然要是人家没看上严绍,拒绝过来,岂不是就显得很尴尬了。
“除此之外,昭提议主公可以在青州本地多寻觅一下,或许能有收获…”
“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只是青州的大才藏的实在是太深了,根本就找不到…”严绍也有些苦恼,这种事情他之前就干过,可惜的是基本上没找到什么能用的,唯一算得上收获的也就一个武安国了。董昭是自己送上门的,剩下的基本上都是严绍招揽了。
这让他有些怀疑,青州是不是人才太少了些?不然怎么会匮乏到这个程度。武到还算可以,一个太史慈,一个管亥,一个武安国,都算是不错了,可是谋略方面,这个就真的…
“不然,如今北海就有一个大才,主公为何不去拜访一二?”听到严绍这么说,董昭神秘的笑了一下。
“你是说?郑公?”严绍若有所悟。
“正是!郑公乃当世大贤,就连之前的大将军何进也曾经拜会过他…”
“不然,不然,郑公固然是当世大贤,可是之前大将军何进都无法请他出山,何况是我了,而且郑公在家乡隐居,聚徒讲学,专心经术,著书立说。哪有功夫来帮我?”
严绍跟董昭说的郑公,就是郑玄。
郑玄可说是当代的大儒,经学上的大家。如果说蔡邕已经算是文学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了,那么跟郑玄相比就远不及了。甚至可以说,要不是蔡邕有一个好女儿,只怕也不会有多少人记得有这么个人。
但是郑玄却不一样,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对这种人物却是一点兴趣也没有。他更喜好的还是善于军谋的奇才,而不是这种经学大儒——————儒学再厉害有什么用,乱世之中,还不如一把刀来的有用…
再加上这家伙又是出名的不仕,严绍也就没有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就当是自己的辖地上没有这么一个人。这么做固然引得郑玄那些弟子们有些非议,觉得严绍不尊重自家老师,但是却很得郑玄之心,当然,老头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就是了。
“不然,不然…”董昭大笑着摇了摇头。“主公却是想差了,昭并不是劝主公去寻郑公,而是郑公的弟子们啊。郑公弟子数千,比之至圣先师都要多上许多,这其中难道就没有能让主公看得上的了吗?主公守着这么一个聚宝盆,又何必徒费力气去外面寻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