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篇(6)(1/4)
恩人和政敌
公元前238年,这一年,对于秦国来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
之所以说不平凡,这是对秦始皇而言。这一年,秦始皇二十二岁,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
之所以说不平静,这是因为在秦始皇亲政的时候,秦国有一场血雨腥风。
那么,公元前238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
话说,秦始皇继位以来,国政大事,一直掌控在权臣吕不韦手中。也可以说,秦始皇虽是秦王,但国家大事,都是由吕不韦定夺。
吕不韦主持朝政,让秦始皇顺利继承王位,并渡过了少年时光。
也可以说,吕不韦是秦始皇的恩人。据说,秦始皇少年时期的学问,还是吕不韦传授的。也可以说,秦始皇继位至立冠,吕不韦的角色很重要。
随着秦始皇年龄增大,越发不满吕不韦的掌控。夺回权利,独断朝纲,这是秦始皇当下要做的事情。
秦始皇继位的这几年,也干了几件事:
1、厚葬先王,与民休养生息。
2、扣押赵国太子春平君,加剧了赵国国政动荡(廉颇亡魏,乐乘败走)。
3、伐魏得二十城,设立东郡。
4、破五国合纵(联军以庞暖、春申君黄歇为首)。
当然呢?
秦始皇年轻,是最大的资本。因为这项资本,他送走了五个强劲的对手:
1、赵孝成王。(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甍,赵悼襄王继位)
2、信陵君公子无忌。(公元前243年,名动诸侯的信陵君死了)
3、魏安釐王。(公元前243年,魏安僖王甍,魏景憨王继位)
4、楚考烈王。(公元前238年,楚昭烈王甍,楚幽王继位)
5、春申君黄歇。(公元前238年,战国四公子最后春申君死了。)
当然,这一年,韩国的国君韩恒惠王也死了。
也可以说,魏、赵、楚、韩四国相继换主,秦始皇长大了。
此时,国际环境,也对秦国极为有利。
齐国:
齐王建继续执行偏安的国策。
燕国:
再一次被赵国吊打,国内乱臣一团。
赵国:
新旧换主,政权不稳,与燕国纠葛不断,还丢了两大名将:廉颇和乐乘
魏国:
新旧换主,被秦国打败了两次,没有脾气。
韩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