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孝成王篇(33)(1/2)
北破匈奴
公元前351年,燕王喜听了燕相栗腹的工作报告,大举南下伐燕。
赵孝成王趁着秦国换主、齐国偏安,抓住战机,对燕国来了一场保卫战。
赵国不愧是久战之师,打得相当出色,取得了骄傲的战绩:燕相栗腹、卿秦兵败被杀,乐间降赵,蓟城被围。
燕王喜被迫以将渠为相,前去赵国谈判,并给五城议和。
然,赵孝成王刚结束对燕的战事不久,赵国北方的邻居,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匈奴。
话说,燕、赵之北,盘踞这一股强大的游牧民族,被中原诸侯称之为胡。
那么,匈奴是如何兴起,成为赵国北方最大的威胁。
这就要从赵武灵王、赵惠文王时代说起。
赵武灵王时,赵国北方最强大的有三股力量:东胡、林胡、楼烦。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重要原因:北霸草原。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引导下,大力推行了胡服骑射,取了骄傲的战果:
1、林胡王献马请降。
2、北灭中山。
3、北战三胡(楼烦、林胡、东胡,夹击赵国代郡)
4、楼烦降赵。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不仅击败了三胡,还在三胡之地,修建了数千里的内外长城。当然呢?赵武灵王北战三胡,不仅打赢了,还改变了三胡的命运:东胡向东发展、林胡消失在历史长河、楼烦降赵。
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位了不起的雄主,不仅引领赵国走向了强盛之邦,还尘定北疆,打得北胡没有脾气。暂时消除了威胁中原数千年北胡带来的隐患。
赵惠文王时代,北胡也不敢觊觎赵国,更不敢南下找赵国的麻烦。
然,北疆草原广袤,注定会出现一个新的且强大的对手。
在加上,燕昭王、燕武成王对东胡的打击,使其实力不断削弱。因此,赵国北方又出现了一个强大的且有新的部落:匈奴。
当然呢?匈奴的出现,赵国也出现了一个能打的将领,这就是战国四大名将:李牧。
李牧出生的时间没有记载,估计是赵惠文王时期,在赵孝成王时期,登上舞台,是赵悼襄王、赵王迁时代,匡扶社稷的人。
流传一个谚语:李牧死,赵国亡。
那么,至于李牧破匈奴,是出现在赵孝成王时期,还是赵悼襄王时期,这里不过多介绍,以后写名将篇的时候,重点介绍这段往事。
总之呢?
匈奴登场,李牧也登场,并成为匡扶大夏,护赵国社稷之人。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对燕反击之战,让匈奴看到了赵国实力不断削弱。于是,匈奴对赵国发动了小规模的试探。
由于前期驻守在雁门郡李牧的治理下,匈奴南下,没有讨到便宜,不敢大举南下,赵国北方没有出现大乱。
然,李牧的防守,得不到邯郸君臣的认可,皆认为是懦弱。
因此,赵孝成王调回了李牧,重新派了一个人去雁门郡。
新去的雁门郡守是谁,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这位新上任的雁门郡守充分发扬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精神。不仅改变了李牧的作战方略,还实行全面进攻。
结果落得兵败,北方大乱。
在这个时候,赵孝成王想起了李牧,重新启用他。
李牧没有接受命令,称病推辞。
可,赵孝成王坚信,安我北疆者,非李牧。
故而,发挥了三顾茅庐的精神,请李牧出战。
李牧看到了赵孝成王的诚意,但,想起前不久的事情,又有点担心,提了条件:我去可以,但,一切我说了算。
赵孝成王为了解决北方危机,答应了李牧的条件。
雁门郡军民,见李牧这根主心骨,再次归来,民心大定。就当众人认为,李牧会带领他们,找匈奴报仇。
李牧做了几件事,让这些人摸不着头脑。
1、撤换主战且不听话的官吏。
2、改善将士的生活:吃好、喝好、耍好。
3、看见匈奴不打就跑。
这些行为,传到匈奴和邯郸君臣哪里,得到了一个信息:李牧怯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