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成王篇(19)(1/2)
智慧的较量
秦、赵两国战事陷入僵持,这是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都不想看到的。
秦昭襄王想要速胜,赵孝成王也想速胜。
可,秦国和赵国实力相当。廉颇和王龁,也不分伯仲。
秦昭襄王增兵,攻破赵国防线。
结果:寸步未进。
赵孝成王逼迫廉颇主动出击,廉颇也不听诏令。
秦昭襄王、王龁和赵孝成王、廉颇都明白。谁挺住了,胜利将会属于谁。
秦、赵这场持久战,持续了三年。
赵孝成王毕竟是年轻人,心性不稳,性子也急躁,第一个挺不住了。
但,赵孝成王,还是坚持要打。
为了鼓舞士气,他做了一个决定:亲自出征。
毕竟,赵氏男儿,能征善战,都爱披甲上阵。
赵成侯、赵肃侯父子,终其一生都在战斗。
赵武灵王也披甲上阵,开疆拓土。
赵孝成王愿意效仿先祖,发挥他们善武之风。
可,赵国朝臣反对,认为赵孝成王太乱来了。
这些人还举了很多例子,打消了赵孝成王亲征的念头。
面对前线,廉颇打得不好,丢城折将,赵孝成王抗秦的意志,出现了松动。
战与和,这个问题面前,赵孝成王毅力变得摇摆不定。
于是,关于是战,是和,在赵国朝臣之中,展开了辩论。
平阳君等人,主和。
理由:
1、赵国最能打的廉颇和秦国名不见经传的王龁,打成了平局。那么,白起出战,谁能敌?
2、诸侯异动,北疆不稳。
虞卿等人,主战。
理由:
1、秦、赵势如水火,只能一战到底。
2、有廉颇在,不会败。
赵孝成王听了,说了三句话:
1、我国数战皆败,战场不利,还能打吗?
2、白起出征,谁能阻挡。
3、诸侯会不会趁火打劫。
聪明的虞卿,从这三句话得出一个结论:赵孝成王不想打。
既然,赵孝成王不想打,坚持打也没意义。
于是,虞卿换了一种方式说:主和休战。
当赵孝成王正要开口说话时,虞卿又说了一句话:臣,主和。但,要换一种方式。逼迫秦国,来求和。
赵孝成王听不明白,他主和,秦国咋会主动来求和?还是用逼迫的方式。
赵孝成王茫然:虞卿,这不是糊涂了吧!
但,虞卿的眼神告诉他,并不糊涂,又问:是你说错了,还是寡人听错了。让秦国来我国议和,你觉得秦王会答应乎?
“秦王不会来议和。”
虞卿说了下句:
“我们要逼秦王来议和。”
随后,虞卿献上了计策:合纵诸侯抗秦。
也就是说,赵国的使者携带宝物,不是去秦国,而是入诸侯。
虞卿又说了一句:赵国有强大的武力,还有诸侯相助。秦国见了害怕,定然主动议和。
合纵诸侯抗秦,这的确是最好的计策。
赵孝成王也觉得这个计策不错。秦、赵打了这么久,他主动去议和,很丢脸。
然,赵孝成王又问了两个人,改变了他的想法。
这两个人就是平阳君、楼昌。
那么,平阳君说了什么呢?
虞卿之计,不能成功。
理由:
1、秦、赵两国都是强国。强国相争,必有一伤。这是诸侯想要看到的。我们与诸侯会盟,诸侯会答应乎?
2、赵国和诸侯的关系都不好。(赵惠文王征战诸侯,四周的邻国都打过了。赵威后虽与齐国改善关系,却没有消除两国人民心中的仇恨。)
3、赵国与诸侯结盟抗秦不成,就会扩大秦赵两国的矛盾,战事只能升级。
4、大国之争,要靠自己。
赵孝成王问了一句:主动请和,会不会太丢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