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篇(31)(2/2)
从后面来看,是错的。
但,在当时来看,这是探索治国之路。
由于,诸多原因,再加上不切实际,忽略了根本。
这条路,最终偏离了运行轨道。
因为赵国的攻伐,导致以儒学治国的理念破灭。
司马喜也被贬相。
中山王姿继位,也认为司马喜是个难得的人才。
不顾众人反对,重新以司马喜为相。
也许是司马喜真的有才。
也许是中山王尚很自信,能够驾驭他。
总之,司马喜再次成为中山国相。这也是司马喜二相中山。
然,赵国再伐中山,导致司马喜又被贬。
可,没过多久,他看准时机,再次成为中山国相。
这就是司马喜第三次为相。
历经三起三落的司马喜,的确不容易啊!
如果说司马喜第一次为相是因为老爸司马稠的原因。
第二次为相是因为年少君王的选择。
第三次为相就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手段。
总之,司马喜是一个有能力,却留下骂名的人。
其子司马子期,也留下了一个成语:杯羹亡国。
话题走远了,回归正传。
中山国战败,需要一个人去议和。
中山国朝臣惧怕赵国,皆不愿往。
司马喜抓住机会,以国相的身份前去议和。
就在众人认为议和不会成功。
可,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议和成功了。
按理说,中山王姿打不赢,割地议和是没错的,这也没什么好奇怪。
但,大获全胜的赵武灵王,竟然接受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
赵国完全有攻破灵寿的力量和实力,此时,不灭中山国,彻底解决腹心之患,更待何时。
可,赵武灵王竟然答应了中山王姿的条件。
这,太不符合逻辑了。
难道是赵武灵王的雄心大减,又开始不务正业。
答案:当然不是。
面对赵武灵王答应求和,赵国能征善战的将领,也是不解。
当赵武灵王问这些人对于中山国的请和,是接受,还是反对。
众人一致给出了答案:反对。
这些人反对的理由。
1、中山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大家加把劲,就能灭了它。
2、以四邑求和,缺乏诚意。
3、要彻底解决腹心之患,不能给对手喘息的机会。
但,为了安抚众将说的情绪,赵武灵王说出了议和的原因。
1、保住战果。
2、中山国有一战之力,避免困兽犹斗。
3、中山国民心未散,赵国强行攻灭,也会成为累赘
4、齐国准备干涩中山国内政(当年赵武灵王扶持燕昭王干涉齐国亡燕,齐国也会找他报仇)
5、隐藏赵国的实力(齐国灭燕,太高调,被诸侯群殴。中山国,牵扯到燕、齐利益。赵国独吞,齐、燕不会答应)
当然,赵武灵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干涉秦国内政。
话说,秦国自从秦武王死后,秦国分成了两派。
以秦惠后、秦武后为主与芈八子之间,展开了内斗。
秦国打了三年,总算快分出胜负。
赵武灵王为了插手秦国等诸多原因,最终在大获全胜的情况下,答应议和撤军。
赵武灵王放过了中山国,又会如何应对秦国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