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篇(21)(2/2)
赵武灵王静下心来想了片刻,他也不知道,谁错了。
孟姚又问:夫君坚持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为何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说错的人听。
赵武灵王见她不顺着自己说话,心中不乐意,说了三个字:你不懂。
孟姚摸得准赵武灵王的脾气,嘟着嘴:我知道你心怀天下,致力于富国强兵。但天下人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虽空有一身抱负,天下人不理解你,反对你,不拥护你。那又有什么意义。
赵武灵王闻言,竟然无法反驳。
“做事应该缓缓图之,不应该操之过急。急就会容易出错。”
孟姚见他没有打断,想必是听进去了自己说的话,又说:
“穿胡服是件大事,事先也应该和叔父商议。你以君命,是我也不会接受。”
赵武灵王:…
孟姚出了一个主意,让赵武灵王亲自去见公子成。
赵武灵王赌气,不愿去。
孟姚说了这句话,改变了他的主意。
“为了你心中那份大业,受点委屈又算什么。你连叔父这一关都过不了。何谈胡服易俗,何谈骑射强国。你如何才能实现胸中的伟志。”
是啊!
连公子成这关都过不了,何谈胡服,何谈骑射。
这句话太有杀伤力了,赵武灵王也不例外。
赵武灵王听进去了,还主动亲自去拜访了公子成。
那么,赵武灵王和公子成见面,会是怎样的场景呢?
寒暄、客套是不能少的。
毕竟,成年人在明面上,还是要过得去。
谈判,最重要的是掌握话语主动权。
赵武灵王发起了攻势,问:我国处在强国包围之中,该怎么办。
公子成也露出忧虑之色:我也不知道。
赵武灵王就等着这几个字,顺势说:我欲胡服。
公子成听到这两个字,火冒三丈,但,又不敢发脾气。
你跟领导发脾气,讲个性。
等待你的结果:下场很惨。
面对着这种情况,最好的方式:沉默。
这一刻,公子成沉默了。
赵武灵王趁机又说:我想要着胡服,习骑射。取胡之长,补中原之短。
公子成还是不说话。
赵武灵王说了这么多,对方还是无动于衷,开门见山地说:我来你这里,就两件事。一是为了看你。二是为了胡服。
公子成见不说话是不可能的,采取了迂回方式,答:这是国事,应该在朝堂上说。
赵武灵王不给对方机会,直接说:我不想在朝堂上说这些事,才来你这里。(你若不捣乱,支持我,哪有这些事。)
公子成听到这句话,岂能不明白对方的意思,问:君上为何要推行胡服。(为何要瞎折腾。)
赵武灵王收敛自己的脾性,心平气和地说出了自己的用意:推行胡服,教育百姓,这是第一步。以骑射增强国力,让民风尚武,这是第二步。开拓胡地,壮我疆土,这是第三步。争霸诸侯,一匡天下,这才是寡人最终的目标。
公子成先是一惊,问:君上有如此大志,臣倍感欣慰。臣资质愚钝,能为君上做点什么。
赵武灵王:寡人要穿上胡服上朝,寡人也想叔父穿上它。请叔父成全寡人胡服之功。
“华服素有灵魂,岂能是蛮服能比。”公子成发表自己的看法,问,“君上为何要推行胡服骑射?是华服不够美,还是中原礼制不够文明。”
公子成,本以为这句话很有杀伤力,能够堵住赵武灵王,结果听到了对方这句话: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古法。
公子成不肯认输,又拿出习俗、礼法,压制对方。
赵武灵王早有准备,有条不紊地答: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制循。
公子成愣了少许,见对方说了很多歪理,有采取沉默的方式来应对。
赵武灵王又说:衣服是用来穿的,礼仪是用来行事的。圣人的兴起,不因袭一统天下。夏、殷衰败不因变礼而亡。不要因为礼,束缚了自己。
公子成,保持沉默。
赵武灵王见气势上压倒对方,又说出了为啥要推行胡服骑射:我国东有河、薄洛,与齐、中山共有之。没有舟,将用什么守住河、薄洛之水。
公子成辩驳,问:这与胡服骑射有何干系。
言下之意,你说这么多,与胡服不着边际啊!
赵武灵王加重语调,说了一番荡气回肠的话:行胡服,习骑射,就是为了捍卫国土,防守燕、三胡、秦、齐、魏之边。也是完成简、襄遗志。一血鄗城被困之耻。
“胡服骑射,能延续简、襄之烈,能洗国耻。”公子成冷笑道:“君上的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寡人以万人铁骑,纵横中山国,足以证明胡服骑射威力无穷。叔父因为名声,在乎虚名。不穿胡服,不习骑射。叔父是忘了简、襄遗志?鄗城被困之耻吗?”
“没忘。”简襄之烈是每个赵氏男儿向往的辉煌时代,公子成也不例外。
“请叔父助我,胡服骑射,助我继承简、襄之烈,为君父雪耻。”
公子成听到简襄之烈,也被激起了万丈雄心,还留下了眼泪,“君上要继承简、襄遗志,血洗鄗城之耻。臣,怎敢不顺从君上之意。”
赵武灵王为了不辜负嬴姓这个古老的部族。为了实现先祖的遗志,血洗先君鄗城被困之耻。他不惜背负骂名,不在意世俗的眼光,也要穿胡服,习骑射。
公子成岂能用世俗之见,忽略胡服骑射之功。
赵武灵王尚且不怕留下骂名,他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赵武灵王有说完公子成,让拥护华服和支持胡服的大臣,在大殿之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两方争论激烈,互不退让。
每一方举出例证,另一方就会用犀利的语言反驳。
形势继续发展下去,大臣们就该大打出手了。
但,赵武灵王没有阻止,继续进行。
胡服之争,从日出一直争论到日落,双方都精疲力竭。
就在这时,来了一个人,改变了局面。
这个人就是太傅。
太傅费游通是赵国有名的大儒,也是赵武灵王的老师。
费游通突然来到大殿,足以说明是有人将胡服骑射这个消息泄露给他。是何人泄露,又是何人请他来的。这些疑惑,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费游通前来是支持他,还是反对他。
如果费游通反对胡服,这场辩论的结果就会不言而喻。
赵武灵王想要推行胡服,也就多了几分阻力。
赵文、赵炤等宗室之人见了,露出了诡谲地微笑。
肥义等人见了,也是忧心忡忡。
赵武灵王深知这位老师崇尚华夏文化。一时间,他心底深处涌现出隐隐不安。千算万算,最终还是忽略了这位老人。
且不说肥义等人有没有实力说服这位老人。若是这位老人因为辩论之事,一时间想不开,气急攻心,死在了大殿之上。赵武灵王想要推行胡服骑射就会遇到更大的阻力,也会面对更加强大的压力。
然,赵武灵王却没想到,这位老师是来帮他的。
这位老师,还说了一些激荡人心的话:欲建旷世之功者,必为俗人之所累。胡服骑射,利国利民,非愚者所能明白。君上推行胡服骑射,必将造就万世之功。
费游通最后一句话:若为天下先,岂怕天下人笑。
简单说:大胆去干,我支持你。
费游通走后,一名将士急色来到大殿,送上来一份紧急军情。
内容:中山国攻破鄗城,公孙璞等多位将军为国战死。
原来,赵武灵王纵横中山国南疆,遭到了中山国的报复。
赵武灵王抓住这时机,趁势发出强硬地诏令,表明自己的态度:胡服骑射,我势在必行。谁敢违背诏令,拒绝不穿胡服入殿者,休怪我手中的长剑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