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篇(8)(2/2)
赵国是有能力称王。
赵国已经称王,无论如何,都要咬紧牙关,挺过去。
挺不过去,也要硬挺。
这可是关系到,赵国的声誉。
朝臣见赵武灵王是来真的,站出来说:
不行王道,自贬为君。天下者,从未闻之事。
这样做的话,不仅有辱国格,还会令天下人笑话。
赵武灵王见朝臣要先例,好在他爱读书,也爱看史,找到了连降三级的人,以理服人:卫成侯去侯称君,为三晋之臣。我,亦可自贬为君。
朝臣虽知赵武灵王说得没错,但,他们不接受。
理由:
区区百里卫国,怎能和千里赵国相比。
朝臣话中的意思,除了说卫国是小国,赵国是大国,不能相提并论。
还有一层意思是说,卫成侯是小国之君,岂能与大国之君相比。
难道赵武灵王觉得自己不如他。
若是按照大国之君的心态,赵武灵王立马会跳起来。对于七尺男儿来说,输人不能输阵。
可,赵武灵王充满理智,他才不会上了朝臣挖好的陷阱,反而说了一句:古之没有去王自贬为君者,我便做天下第一人。
赵武灵王这句话没有镇住朝臣,反而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人说:王者霸业,乃有为之君所推崇。亦是有为之君之志向。不行王道,中原诸侯岂非不讥笑于我。
你自贬为君,这是没有上进心。
也有人说:不行王道,自贬为君,乃自甘堕落。一旦天下格局有变,赵国以何名义面对诸侯,与之争天下。
赵武灵王自贬为君,连降三级。那么,朝臣也会跟着连降三级。这种事,他们自然不会答应,出声反对。
然,朝臣的反对理由,也是赵武灵王想要的。
赵武灵王顺着话说:我就是要告诉中原诸侯,赵国没有称霸诸侯的志向,亦不会与之争天下。
朝臣傻了眼,赵武灵王怎么能说出这样荒唐的话来。
赵国历代君主,为了称霸诸侯,与之争天下。赵国国都历经晋阳---代郡---晋阳---中牟---邯郸。
你爷爷赵成侯、你爸爸赵肃侯,征战诸侯,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到你了,好不容易实现了称王的目标。你却不思进取,反而自贬为君。
你这样做对得起先君的披荆斩浪,开疆拓土吗?
赵武灵王才不管自己这样做,会留下什么骂名?
百年之后能否坦然面对先祖?
但,他知道一个道理: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无王者之实,安敢称王乎。
这个王冠,太重了,他承受不了。
我没有称王的实力,怎敢称王。
天下人怎么看我,那是他们的事情。
如何面对先祖,那是我的事。
现在,赵国我说了算,就这样决定了:自贬为君。
赵武灵王自贬为君,是不思进取,还是以退为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反对:
哪有人不当王,反而自贬为君。
这是胡闹,也很丢人。
这是自甘堕落,不思进取。
会留下骂名。
支持:
不图虚名,难能可贵。
三晋的实力是无法与诸侯争雄,不能主宰天下格局。
能够从血的代价,认识到赵国国力不足,此乃幸事。
懂得反省自己。
知错、认错、反省,有人格魅力。
总之呢?赵武灵王接受失败,敢于面对失败。也知道从失败之中,总结经验。
他不但自贬为君,还说出了流传千古的话: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无王者之实,安敢称王乎。
三晋的惨败,让魏襄王、赵武灵王、韩襄王(这时是太子)看清了天下格局。
无论是魏襄王驱逐公孙衍,将女儿嫁娶秦国。
还是韩宣惠王顶不住群臣的压力,送太子仓前去秦国为质。
或者是赵武灵王,下达罪己诏,自贬为君,昭告国人,昭告诸侯。
他们的采取的方式和态度不同,但,他们的目标和心愿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守住三晋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