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篇(3)(1/2)
南平巴蜀
上天可能考虑到秦武王这位少年君主时间有限,所以总是给他找点事情做。
五国fēng • bō刚去,秦国内部不稳定的因素发生了:蜀国陈庄叛乱。
蜀国怎么成为了秦国的疆土呢?
这是发生在秦惠文王时代的事情。
公元前316年,蜀国和巴国相争,都向秦国求助。秦惠文王召集大臣,对于伐蜀,伐韩,展开了争论。
以张仪、樗里疾为首的人认为巴蜀,得之无益,应该调集兵力伐韩,进取中原,成就霸业。
当时还不是名将的司马错站了出来,反对张仪之言,并主张伐巴、蜀。
拥护张仪的一派和少量支持司马错的人,展开了辩论。
司马错那句‘得巴蜀,以窥楚,楚亡,天下定。’最终得到了秦惠文王的支持。
秦惠文王以司马错为将,出征巴蜀。
此时的蜀国也叫开明王朝,这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呢?
蜀国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个叫鳖灵的楚国人漂浮在水中,结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个人顺流而下流入大海,反而逆流而上,漂到了蜀国。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往高处走,那就是奇怪的自然现象。
这个奇怪的自然现象,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万,传到了蜀帝的耳朵里。
当时的蜀帝叫杜宇,也叫望帝,他留下了一个成语杜鹃啼血。
蜀帝听说这件事,也感觉玄乎,似乎觉得,他是上天派来,帮助蜀国治理水患。
不久后,蜀国发生了水患。鳖灵善于治水,犹如大禹治水一样,建立大功。鳖灵将玉垒山凿开一条通路,平息岷江水患。
鳖灵因在蜀中治水有功,受到蜀中民众拥戴。
其后的事情,就像舜,禅位禹的故事,再次发生了呢?
望帝杜宇将王位让给了他。
公元前666年,鳖灵成为蜀帝,也叫丛帝,建立了开明王朝。
鳖灵死后,把帝位传给了儿子。
他儿子不喜欢这个地方,重新找了一个地方,建了一座城,创造了一个词‘新都’。有幸去看过望帝和丛帝的陵墓,在四川郫县境内。
开明王朝传了十二世,于公元前316年,秦国伐蜀。
司马错不负众望,先灭蜀,再灭巴。末代蜀王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及太子死于彭山。巴、蜀数千里土地,成为秦国的疆域。
有句话说得好,守业更比创业难。
秦国开拓巴、蜀,如何治理,这个问题摆在了秦惠文王面前。毕竟,秦国还没有开拓数千里山河先例,也没有治理的经验。
为了方便掌控这片开拓的疆域,秦国实行以蜀治蜀,扶持蜀王的一个儿子,贬为蜀侯。
蜀国被灭,还低了一个等级。生活在这片疆土多年的人,被外来入侵,你想他们会干什么?
那就是拿起武器,赶走‘入侵者’,击秦复疆。
蜀国势力比不上秦国,很快被镇压。
蜀国dòng • luàn,让秦惠文王觉得将这片xīn • jiāng土交给其他人不放心,就想了一个办法。
让自己的儿子嬴通国前去蜀地为侯,并派了些文臣武将前去辅佐。其中,陈庄去了蜀国,以国相的身份,辅佐蜀侯。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甍逝,五国谋秦。
蜀相陈庄浑水摸鱼,杀蜀侯嬴通国,发生叛乱。
那么,面对陈庄的叛乱,年少的秦武王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陈庄叛乱的消息,传到了咸阳。
秦武王召集朝臣,问问他们的意见。
第一个发言的人是秦武王的叔父樗里疾。
他主张放弃巴蜀,理由:民心不归,又好斗,不好管理。
秦武王不作回答,也没发表意见,不紧不慢地问:你们也发一下言吧!
张仪站出来发言,他的观点也是主张放弃巴蜀。
几年前他反对攻打巴蜀,现在出了这个事,他更加反对。
甚至张仪还会觉得自己有先见之明。
还认为秦武王老爸当年听了他的意见,也不会有现在的事情。
张仪当年是怎样反对的,现在还是一样的理由:巴蜀,乃荒壤之地。得其地,不足以耕;得其民,不足以臣。蜀地,群山环绕,道途艰险,声息不通外界。不如空其地,任夷人居之。
秦武王听了,也没表态。
张仪相信秦武王会赞成自己的主张,又说一句:得蜀地对秦国没有多大的意义,反而还会空耗秦国国力。
秦武王再问:我该怎么做。
几年前张仪主张伐韩,进入中原,成就霸业。现在他的主张,从来不变:攻韩国,拔宜阳,下三川,车通周室,问九鼎,建秦国千秋霸业。
“巴蜀之地,不可弃。”
就在张仪觉得年少的秦武王会接纳他的意见时,一个人站了出来,厉声反驳。这个人就是司马错,灭巴蜀就是他的功劳。
张仪往人群看去,又是那个人,站出来反对。
张仪和司马错还真是有缘分啊!
可,短短的几年时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那时的司马错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将。现在,却是灭国开疆的大功臣。司马错之功,远在张仪之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