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篇(11)(1/4)
邯郸劫难
公元前354年,赵成侯二十一年,魏惠王十五年。
魏国以赵国欺负小弟卫国为借口,亮出魏剑,出兵赵国。
这一次,魏惠王不是和赵成侯小打小闹,而是动真格,发动灭赵之战。
魏军分为三路,对赵国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发起进攻。
一路太子申率领,前去驰援卫国,驱逐赵军。并联合卫军北上,攻入赵国腹地。第二路庞涓率领,从大梁北上,前往邺城,攻入赵国南下中原重镇中牟。第三路是安邑守军北上,牵制赵国旧都晋阳之兵,驰援邯郸。
魏、赵两国大战,全面爆发。
赵成侯误判形势,准备不足,导致战场陷入被动局面。直到庞涓攻破中牟,赵成侯才醒悟过来,魏国是想要灭了赵国。
赵成侯持戈戎马,打了大半辈子的仗。魏国来犯,他也不能怂。
于是,魏、赵之战,进一步升级、扩大。
然,此时的魏国,不仅有名将庞涓,还有新魏武卒。
赵国和魏国之间的力量,太过于悬殊。
两国开战,结果很明显。
赵国输了,还败得很惨。
魏、赵全面开战的消息,中牟失陷等,多重噩耗,传到了赵国国都邯郸。
赵国君臣,陷入前所未有的高度戒备。
赵成侯召集宫廷会议,商量对策,迎战魏军。
赵国输了几阵,朝臣对战魏军很没有底气。
中牟是邯郸的南大门,也是阻截魏军的前沿阵地。魏、赵开战不久,就丢掉了中牟。魏军拿下中牟,势必会直取邯郸。
摆在赵成侯面前的选择也不多,要么,战;要么,和。
然,魏军兵峰正盛,议和是不可能的。
赵成侯别无选择,只能战。
可,邯郸军民,一片慌乱。
他们想战,但也没有取胜的把握。
朝臣商议少许,又想出一个办法:迁都避祸。
赵成侯看着这些跟随自己征战诸侯的悍将和朝臣,竟然贪生怕死,想到用逃跑,来回避问题,心情十分不爽。
这些大臣迁都避祸,也不能说他们就是错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